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化服务形态与实践能力培养[摘要]学生社团是大学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开展社会化服务是拓展社团活动空间、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有益尝试,而信息咨询、技术支持、公共服务是社会化服务的主要形态。开展社会化服务必须基于提高素质、满足需求、合作共赢的原则,着力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执行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唯有如此,社会化服务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上才能体现出应有的价值。[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社会化服务形态;实践能力[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0)10-0034-03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高校有59.7%的大学生参加了校内社团,平均每人参与的社团数为1.8个。多彩多姿的大学生社团成为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把社团比作高校的“第二基层组织”。但是我国高校社团的发展面临许多困境,社团经费不足、指导教师配备不到位、活动管理不规范、活动场所有限等,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社团活动辐射范围不广、与社会需求对接不够深入、实践性不强。因此,如何引导社团活动走向深入成为高校社团研究的重要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20年)》明确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李克强总理在2020年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做出的批示中指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早在2020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认为,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看来,高校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化服务,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自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明确高校学生社团社会化服务原则,找准社会化服务定位,探索社会化服务形态与实践能力培养路径,对于助推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化服务原则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为实现共同理想,培养共同志趣,共享共同价值观而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的群众自治组织,是学生拓展活动空间、锻炼能力、培养兴趣、发挥特长、展现自我的最主要平台。社团活动组织灵活、形式多样、各具特色,专业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既是大学生活丰富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道美丽风景和高校品牌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重要抓手。社团活动服务的社会化是社团将个体或小众群体的知识技能、行为方式和价值观适应社会并作用于社会的轉化调适过程。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化服务不是简单地走向社会,不能毫无章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提高素质原则高校学生社团是基于自愿加入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没有党团组织那样的硬性条条框框,目标定位不一定很高,活动的随意性较大,迎合个体兴趣、时尚潮流的东西比较多,管理监督难度较大。但它作为展现校园风貌的一个载体,体现价值观的主要阵地,无论开展什么活动,必须以提高社团成员整体素质为基本准则。一是提高社会素质,致力于养成高尚的思想情操和道德行为,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价值观以及普及性的科学知识等,引发社会示范效应;二是提高专业素质,要展现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和特有的专业情怀,体现专业素养。真实的社会是一个多面的镜子,服务社会有多种目的,社会需求也有形形色色的类别,唯有遵循提高素质原则,才能确保一切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二)满足需求原则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满足用户需求是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基础。有需求才会有动力,才会有服务的路径。学生社团活动基于自身特点和专长走出校园,服务社会,或者满足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