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走进生活思索为何选择“生活体验式”德育专注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童南茜在《中国刻不容缓—拯救我们的道德》一书中描述了部分当今社会道德遗失的现象,中国传统道德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学校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重新审视学校德育工作,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已刻不容缓。但是,抓德育费时间、费精力、难见绩效有目共睹,久而久之,教育管理者、教师不免生出无助、厌倦之意,于是便沿袭传统的、易于操作的“由外及内”的模式,灌输的德育方式导致道德观难以融入学生心灵深处,反而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让学校德育陷入假大空的境地。学生群体道德意识的薄弱,学校德育的低效……让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人如坐针毡,于是,我们积极寻找有效的德育策略,构建可操作的德育模式,展开持续性的理论研究,开展科学有效的德育试验。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活体验式”德育应运而生。实践如何推行“生活体验式”德育理念“生活体验式”德育源自“教育即生活”(杜威)和“生活即教育”(陶行知)的教育学理论,是以学生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为基点而展开的德育过程,主张“道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通过生活发出力量”。“生活体验式”德育倡导让德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他们在自身真切的生活中亲历体验,不断强化甄别是非善恶的标准,不断积累做人处世的经验,不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健全机制—突出“一把手”工程,构建管理平台我市成立了以教育局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及教科院、教管科、基础教育科为具体指导机构的《“生活体验式”德育工作特色研究(省立项编号:2020215)》课题组,所有市直学校、乡镇农村中心校的校长均为课题组子项目第一负责人。在省教科所张爱国主任的悉心指导下,由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牵头制定了十分细致、切实可行的《推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行“生活体验式”德育形成区域性工作特色》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研究目标,确定研究内容,保证研究时间,指导研究方法,做到有组织指导,有目标要求,以确保持续性和有效性。对学生而言,教科书不再是学生世界的全部,大千世界才是教科书。校园就是德育教室,社会就是课间,生活就是教材,参与就是学习,睁开眼睛就是上课时间,得失成败都是经验,处处留心皆是学问。对教师而言,“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生活就是授課,教师要不断增强捕捉教育契机的能力,学会用生活中的事件去启发学生心智。对学校而言,“校园无小事,事事都育人”。学校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人文环境,通过课堂教学、文化浸染、实践体验、情境模拟、参与互动等途径,让学生在生活中亲历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构建起符合社会要求和成长需要的道德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责任到校—分担重点项目,突出牵头引领《方案》中明确规定了《实施校本德育课程编写》《开展“做一个合格公民”主题教育活动》等15个重点推进项目。各牵头单位将负责的牵头项目以子课题的形式向总课题组申报,分项制定实施方案,逐层分解总课题项目,步步落实,层层推进。研训到位—推进全员参与,落实人人育德在重点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始终把牵头领导、骨干教师的培训摆在首要位置,聘请省内科研院所知名专家、熟悉麻城校情的骨干校长和教育局领导针对课题分专题进行专场讲座。我们开设了两期校长培训,让“火车头”“领头羊”先期踏上德育建设的“快车道”。暑期又由教师管理科牵头组织了300多人参加班主任培训,其中该课题的研究是培训的核心内容。经过培训的优秀班主任回到各乡镇,在各乡镇又开展了二级培训。紧接着是校本培训,怎样强力推行“生活体验式”德育是校本培训的重头戏。为了督查各学校推进的情况,教育局适时组织大型的“生活体验式”德育重点项目推进论坛,各牵头项目学校现场汇报,基教科指定专员和随机与会者现场听证提问,极大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