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职业学校德育教师队伍的职业精神研究初探一、研究背景1.从国家教育发展形势看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xxx总书记就“立德树人”、“中国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等问题先后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在大力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过程中,学生的精神养成、德性成长是当前职业教育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2.从职业教育德育教师群体的职业精神现状来看职业教育特有的教育定位及生源现实决定了德育工作是职业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难点内容,是学校内涵提升、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环节。德育教师群体作为职业学校实施德育的主体(骨干)力量,面对社会发展的开放化、信息的碎片化、环境的多元化、学生生源的复杂化的冲击,他们应有的职业精神呈现出隐蔽性、抽象性的复杂特性,整体处于弱化、异化境况,他们经常陷入“我是谁”、“我为何这样”、“我该怎么办”的精神状态,这日益制约着德育工作者的职业认知、职业认同、职业情感,进而影响着其自身的专业发展与德育实效。大量事实表明,科学梳理职业学校德育教师群体的职业精神现状并寻找培育路径是时代所需,是社会发展所盼、学校发展所需要,是学生成长所需。二、相关概念界定1.职业学校德育教师群体职业学校德育教师是指重点承担职业学校学生德育工作的教师,当前主要包括中职德育副校长、德育课专业教师、中职班主任、中职管理队伍(如团委书记、学生科长)等,是职业学校实施德育工作重要群体,发挥着重要的主体性作用。2.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是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是个体在长期的、特定的职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某种职业的观念建构与价值追求,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精神传统和从业者特有的心理品质与素质内涵。上个世纪90年代末,英国教育家艾弗·古德森提出了教师的“有原则职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业精神”这一概念,强调教育首先是一种道德的和伦理的职业,而不只是把物质条件和单纯技能作为标准教师应有的职业精神,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具备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作风等职业风范和精神境界。鉴于“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知”的教育认知([德]雅斯贝尔斯),以上两者逻辑互动关系可简要描述为: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主体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比,他们本身承接着特殊的职业使命与职责,其自身的职业状态、精神状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精神成长。三、教师职业精神相关研究概况国内外学界对职业精神研究,主要体现在领域研究、要素研究、方法研究三个层面的八大方面(如概念、结构、特点、意义、形式、问题、原因、对策)的探讨分析,有关研究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1.职业精神的领域研究在职业精神的领域研究上,重点体现在企业行业、教育学、医学、新闻学、图书馆学、政治法律学等几大特殊领域。如企业方面的职业精神研究专著有商振的《职业精神》(1996)、郝凤如的《职业精神》(2020)和曼得的《新职业观》(2020),用生动的案例讲述在职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必备素质与条件,阐述了职业与信仰、职业与服务、职业与诚信、职业与财富,以及职业与家庭之间的关系等;在“教育学”领域,重点有廖建路“新时期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精神”(2020)、蒋晓雷“现代教师职业精神的培育”(2020)等近200多篇文献;在“新闻学”领域,重点有沈正斌“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2020)、郑保卫“新闻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2020)、张晓峰“新闻职业精神论”(2020)等近200篇文献;在“图书馆学”领域,有肖希明的“论图书馆职业精神”(2020)、吴建中和范并思的“图书馆员职业精神与核心能力”(2020)等170多篇文献;在“政治、经济、法律学”领域,主要有唐惠的“律师职业精神”(2020)、符文祥的“我国公务员职业精神的制度性缺失与培育”(2020)等100多篇文献。但关于教师职业精神方面的专门研究成果不多,硕博士毕业论文不超过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