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活动心得#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1#步入严冬,街上的雪花飘飘洒洒,树上的“白棉被”越捂越厚。出行的人紧裹着棉衣,脚步也愈发匆匆。民间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把红枣、薏米、莲子、花生、大米、小米、各种喜爱喝的食材掺到一起熬煮,喝完寓意着温暖、吉祥、健康、圆满的腊八粥,距离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记忆中的过年,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因为距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过年的氛围就更为浓厚。外出求学或者务工的青年人陆陆续续回到家。家里要来个彻底的大扫除,擦灰尘,贴窗花和年画,以迎接崭新的一年春节的喧闹要持续到元宵节,这天要吃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甜甜蜜蜜。胖乎乎的汤圆躺在碗里,既美味又可爱,让人不禁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记忆里的春节是那么喧闹,既有烟花爆竹烘托过年的氛围,又有许多平常吃不上的美味佳肴可以享用。每个人都特别期待。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人们的每一天都像过年。同时由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于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地方提倡过年过节不再燃放烟花爆竹,有人认为如今的过年缺少一些“年味儿”。尽管如此,每到春节临近,仍然可以看到大批游子千里归乡共团圆。一年又一年,人们对春节的向往,对家的眷恋,没有丝毫减弱,中华儿女向往团圆、期待美好生活的愿望没有丝毫改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过年,承载着中华儿女的集体记忆,寄予着中华儿女的美好期盼。“年味儿”不仅不会消逝,反而历久弥新。#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2#过年,是一种味道;过年,是一种幸福;过年,是一种寄予……回家过年,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在匆匆逝去的岁月里,始终不变的是温暖如春的亲情。即使舟车劳顿也要回家过年,因为年与亲情相接,年与希望同行。灶台里的火烧得正旺,锅里蒸着白白胖胖的大馒头,整间屋子里弥漫着蒸汽。母亲趁着蒸汽擦拭着玻璃,我从温和的被子里艰难地钻了出来,拿起一个刚出锅的馒头,一块一块地揪着吃。“这一锅馒头蒸得好,吃了饭,给你爷爷送几个馒头,回来把家里收拾收拾。”母亲开始了她的碎碎念,但手上的动作并没有停止。母亲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因为家庭原因,过早地辍学挣钱、补贴家用,吃尽了生活的苦。所以,对她而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言,过年是一件累并欢乐的事。馒头一定得足够大,一定得足够圆,若是碰上喜事,母亲还会在馒头上点一个红点或是一朵“梅花”。在中国人的记忆里,年便是冬日里蒸腾的那团白汽。对我而言,过年最快乐的莫过于赶年集。集市像一块磁铁,吸引了方圆十几里的乡亲,人们会把一年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钱用来买年货。年糕、粉条、糖果、腊肉……各式各样的年货仿佛在向人们招手。我跟着母亲一起选择有着吉祥富贵寓意的年画。随着年画的张贴,庄户人一年的疲乏也随之消逝,新年的希冀也就有了暖暖的丰盈。如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喜庆的年画渐渐被“志存高远”“宁静致远”等一系列书法作品所代替。但每次去爷爷家贴春联,他总会恭尊敬敬地打开毛主席的画像,让我贴在屋子里。看着他严肃的神情,好像有一种奇妙的力量在鼓舞着我。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年就是记忆深处的喧闹与庄严。一番辛勤劳作后,最隆重的欢庆是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热气腾腾的饺子摆满了饭桌,母亲照旧是最后一个落座的她总是先夹一个饺子放到灶口,说:“这是为了讨好灶王爷,来年会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饭后不久,父亲和弟弟早已躺在炕上看起了春节联欢晚会,而我和母亲忙着包明早要吃的水饺。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日历撕下最后一页,是新年伊始,亦是我匆匆的脚步。在外地求学的四年里,每次我回学校,母亲总要大包小包塞满了我有限的行李箱,但怎么也塞不下她满肚子的不舍和牵挂。“我和你爸爸没啥大本事,只要你们姐弟俩好好学习,身体健健康康,我们就心满意足了。”我和弟弟带上父母的嘱托,踏上了新的征程,父母怀着期盼,开始了新一年的劳作。新的一年,父母希望子女长大成才,孩子们希望学业进步,恋人希望家庭幸福美满,老人希望一家健康平安……周而复始、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