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有效途径探析党的十八报告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形势下领会十八大精神,积极探索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十分必要,高校必须结合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和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落细、落小、落实。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功能,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有效展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青年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渠道,也是国家对青年学生实施价值观教育和传播主导价值观的主渠道。高校应明确思政课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将相关课程的发展规划作为学校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学习思政课相关课程,大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内容,为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引正确方向。当前,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呈多样化态势,加之其独立个性和对新思想、新观念的敏锐性,对思政课教学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既要知识渊博、专业理论功底扎实,又要讲解生动、风趣、真情实感,还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由此才能将思政课打造成学生们愿意听、喜欢听、倾心听的精品课程。尤其在思政课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更应遵循当下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形式,积极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自身的感召力和说服力。以哈尔滨学院思政课教学为例,我们在传统课堂理论讲授的基础上开拓了课外实践和网络教学等新渠道,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网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络教学所构成的立体化平台上,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通过参观走访、社会调查、专题讲座及各类比赛等实践活动,通过网络师生交流互动,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为其答疑解惑,形成了从课内到课外、从现实到虚拟的多层面、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体系,从每一次课堂讲授、每一次课外实践、每一次互动交流入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实、做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真正入耳、入脑、入心。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之成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主要阵地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首要任务就是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先进文化建设可看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的灵魂,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高校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建设文明、和谐校园,使其成为高校进行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为此,高校宣传、学工、共青团等部门要协同联合,充分发挥校园宣传栏、广播站及网络、电视、校报等传播媒体的作用,依托各级各类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当中;积极凝练能够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中国大学文化,使优秀的校园文化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引导青年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培养和树立体现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成长为更具创造性思维的复合型人才。此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还应注重先进典型的树立。青年学生中的先进典型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代表,高校要加大宣传力度,树立一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学生典型,用大学生自己身边的优秀人物和典型事迹引领社会道德风尚,使其明确使命和责任,不辜负党和国家对青年学生的期望和重托。三、注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整体思想政治素质,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