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问题思考】想一想“百家争鸣”中“家”的含义是什么?想一想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朱熹注:俑,从葬木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使木偶活动的机关)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后代)也。(《孟子集注》)根据材料,分析孔子对用“俑”随葬的态度及其理由。这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辨一辨孔孟的“民本”思想等同于今天的现代民主。说一说下图反映了哪些学派的什么观点?读一读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独崇法家思想一样,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仅仅是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扬,而且是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糅合而成的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发展与创新。考点一“百家争鸣”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2.下列摘自《论语》的经典名句曾被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礼仪用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德不孤,必有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们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思想?3.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精讲(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2)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3)“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个性发展,推动了个人素质的提高。4.孟子和荀子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对儒家思想的突出贡献分别是什么?5.《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6.诸子百家各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1)请把下列各学派及其相对应的阶级补充完整。儒家——(地主阶级)墨家——()()——新兴地主阶级道家——()(2)请说明墨子的主张是如何体现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的?考点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2.为什么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能得到全面肯定?精讲(1)形势需要:当时西汉王朝需要一种思想理论来巩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2)理论优势:董仲舒利用“天人感应”学说宣传“君权神授”,对于树立皇权,加强中央集权有利,得到统治者的赏识。3.从春秋战国到西汉,中国历史经历了一个由国家大分裂到大统一的巩固和发展的历程。(1)在这一历程中,中国思想界的发展趋势是什么?(2)战国和汉武帝时期对当时统治者最有用的思想分别是什么?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涌现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术流派,其中法家思想备受当时统治者欢迎,儒家思想遭冷落,后来秦用法家思想治国,儒家思想遭受打击。汉初采用道家“无为”思想治国,与民休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这样,从春秋战国到汉代,中国思想界经历了一个由“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的发展趋势。一、选择题1.“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C.维护周礼,贵贱有序D.有教无类2.“和”是儒家在探究“天人”、“人人”、“人我”关系中总结出来的处世智慧。其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长幼有礼③己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