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标要求]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2.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与君权逐步强化1.秦始皇确立的“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皇帝”制度具有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特点。历代官僚体制虽有所变化,但是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2.汉武帝主持政务后,有意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他频繁更换丞相,还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于是中外朝制度形成。3.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尚书省下设六部。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还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易混易错]三省六部制下的制衡不同于现代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三省虽互相制约,但必须听命于皇帝,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这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有着本质区别。4.宋代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以分散相权。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史称“二府三司”。[辨析比较]唐宋最高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在中央官制方面的措施有何异同?(1)相同点:通过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朝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2)不同点:唐朝加强了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宋朝三省六部有名无实;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归纳总结]汉、唐、宋三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有什么特点?(1)分散宰相权力。(2)增加宰相的人数。(3)在权力上相互牵制。(4)增设相当于宰相的职位。5.元朝设中书省为行政机构,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深度点拨]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具体趋势表现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越来越大,地方权力越来越小。总趋势是君主专制程度不断提高,这是由君主专制制度的本质所决定的。深化探究探究点三省六部制材料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做出决定)将上(皇帝),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思考(1)三省六部是怎样运作的?有何特点?(2)有人认为唐初的三省六部制是一种“皇权下的民主”,你是如何认识的?答案(1)①中书省草拟,上呈皇帝,再交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奉行”,尚书省下设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具体执行。②相权被一分为三,三省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制约,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职权专一,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2)所谓的“民主”是指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以防止大臣专权,也可以集思广益。并且由于唐太宗借鉴隋亡的教训,善于纳谏,增添了这一制度的“民主色彩”。但由于最终决策权属于皇帝,所以从根本上看,这一制度仍然是君主专制制度,它只是一种“皇权下的民主”。二、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沿革(1)秦朝: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的行政机关内,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2)汉代: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汉武帝设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3)发展:唐代御史台;宋朝的提点刑狱司;元朝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等。2.评价(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2)局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三、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特点官位世袭以官举士考试选拔形成发展先秦西汉汉武帝时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为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明清时期发展为八股取士评价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但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教材资料解读]“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解读:世官制是官职世袭的制度,这一制度决定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现象,官职被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