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创造学心得我的创造学心得创造学略谈大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摘要。创新教育既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是高等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任务。本文从高等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目标定位,大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心理结构,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对策等方面,阐述了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关键词:创造性能力;高等教育;目标定位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塑造明日的社会。由于这些新技术,明天的社会将不同于过去的任何模式。”面对21世纪世界新格局和新模式,实施创新教育,造就新一代具有创造性、广泛的适应性是时代的要求。显然,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系统的工程,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理性思考和科学规划,而且需要各级各类学校的通力协作和明确分工。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地担负起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任。高等院校如何根据自身特点来确定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什么规格的创造性人才。采取什么对策进行培养。科学地回答这些问题,对创新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一、高等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目标定位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有个目标定位,这不仅关系到实施创新教育的方向性问题,也直接制约着创新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现实问题。就高等教育阶段而言,培养大学生创造性能力是高校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任务。所谓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的教育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有二大特征:一是创造性人格,属动力组织系统,包括创造动机,创新意识、情意系统等;二是创造性能力、属智能系统,包括认知方式、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操作系统第1页共6页等。二者之间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创造性人格为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提供动力和保证,并对创造性能力起着激励、维持、调节的作用。没有创造性人格为基础,创造性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创造性能力是创造性人格的最终体现,没有创造性能力,创造性人格将不复存在,创造性能力的操作过程及创造性产品的最终形成,往往带给创造者以强烈的“高峰体验”。这种“高峰体验”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是影响创造性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可见,创造性人才就是这样一种蕴蓄于中、行诸于外的统一体。但与其它心理现象不同,创造性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成果要求。在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创造性活动中,创造性人格虽为创造性活动提供心理导向作用,而创造性能力则直接参与创造活动,决定着创造性活动的成败,体现着创造性的本质属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创造性人格就没有创造性能力;没有创造性能力,创造性人格无以体现。二、大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心理结构从可持续发展观点和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来看大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心理结构必须充分体现稳定性与发展性现实性与超越性逻辑性与直觉性哲理性与实践性广泛性与深究性的高度统一与整合其构成要素及建构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敏锐的感受性与洞察力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只有善于准确地捕捉、浓缩、筛选信息,掌握信息情报,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可以说,对信息的敏感性是未来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创造性产生与发展的不竭源泉。感受性的敏锐,能够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信息,发现别人“视而不见”但却具有重要意义的现象,从而获得有益的信息,产生创造的灵感。一个具备创造意识的大学生,应该对任何事物永远产生兴趣和疑问,学会“将生疏的事物看得熟悉,将熟悉的事物看得生疏”。这样一来,他才可以在一个更广泛、更新颖的情景下看到同一事物的不同功能和作用,由此产生与众不同的,新颖独特的创造意念和行为。第2页共6页2.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人脑最高层次的机能,是创造力结构的核心。创造力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形式——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充分发展、有机结合的结果。在创造性活动过程中,集中思维以其逻辑性、条理性、收敛性为特点,力图为创造性活动寻求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