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简介第十九章现代凯恩斯学派凯恩斯经济理论于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产生之后,立即在全世界引起强烈反响,引来许多追随者。他们按照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解释、发挥凯恩斯的学说,形成了凯恩斯主义的两大派别:一派是美国凯恩斯主义,称为新古典综合派;另一派是英国凯恩斯主义,称为新剑桥学派。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凯恩斯主义又有新的发展,产生了新凯恩斯主义。第一节新古典综合派又称后凯恩斯主流派,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形成的一个西方经济学流派,是美国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学派。一、形成和基本特征新古典综合派是在二次大战后新的经济历史条件下,在诠释、扩展凯恩斯主义的过程中,融合新古典经济学而形成的。新古典综合派的基本特征是把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与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相结合,避免了两者各自在某一方面的片面性。因为以马歇尔、瓦尔拉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理论,主要是对微观经济的价值、分配和资源配置的分析,但缺乏对宏观经济的独立研究;而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只是对宏观经济的总量分析,却缺乏微观经济分析的基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宏观与微观经济是密切联系的。因此,在经济理论研究上,对二者任何一方的疏忽都很难对现实经济问题作出科学合理的说明和解释。因此,社会经济本身,特别是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和矛盾的出现与解决,都迫切需要把这两种理论结合起来,以形成完整的社会经济理论体系。新古典综合派理论体系就是适应战后这种客观需要而形成的。新古典综合派形成于二战后,但对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学说的综合则始于战前。在1937年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提出,后来又以美国经济学家阿尔文·汉森发挥而形成的希克斯——汉森模型(IS—LM),便已表明了凯恩斯理论与新古典理论开始相互结合的倾向,但他们两人都不是新古典综合派的建立者。真正完成了新古典综合派理论体系建立工作的,主要是萨缪尔森。萨缪尔森首创“新古典综合”一词,用以表示凯恩斯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结合。1948年,他出版《经济学》第一版,以教科书的形式对凯恩斯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综合,这本书标志着新古典综合派的形成。(此书大约每隔3、4年就再版一次,迄今已出了第16版,最新的一版是1998年出版的。并被译为40多种文字,迄今销量累计超过了1000万册以上。)他在1955年第三版中即提出了“新古典综合”一词,1961年的第五版中更正式把他们的理论称为“新古典学派的综合”,并认为这是对凯恩斯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由于受到新剑桥学派的指责,后来在1970年第八版中,虽然取消了“新古典综合”的术语,但并未改变其实质内容,而且还自誉为“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以突出其理论的凯恩斯主义色彩和它在经济学领域的主导地位。萨缪尔森提出的新古典综合论,广泛地流行于西方经济学界,在60年代中期以前,新古典综合成为战后西方正统经济学,并成为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基础。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持续出现的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即“滞胀”,使得新古典综合派陷入很大的困境。按照这一学派的观点,在经济小于充分就业时,价格总水平趋于下降,只有在高于充分就业时才会出现通货膨胀,即通胀与失业不能并存,这种说法违背了滞胀的现实。同时,滞胀的存在也使得这一学派的政策选择进退两难。按照这一学派的主张,在出现失业的情况下,政府应该扩大总支出,从而增加就业。然而,扩大总支出的结果将导致价格水平的提高,这不利于抑制通货膨胀。由于理论和政策的缺陷,新古典综合派受到来自货币学派、供给学派和理论预期学派等非主流经济学派的责难。于是,在1985年的第12版中,萨缪尔森作了重大修改和补充,他自己也认为那是“最彻底的一次修订”。修补的主要内容就是在原有的新古典综合理论的基础上,把后来形成的主要宏观经济学流派,包括货币学派、供给学派和理论预期学派的思想进一步综合起来,试图形成一个能为各派所普遍接受的更为综合的理论体系,从而形成了在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上第三次折衷性的大综合,并称为现代主流经济学。以后各版也陆续补充了一些新的材料,不断完善。二、主要代表人物阿尔文·汉森、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