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政治制度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堂练习一、选择题1、1901年,张之洞和刘坤一在联名奏折中提出:“非育才不能图治,非兴学不能育才,非变通文武两科不能兴学,非游学不能助兴学之不足。这表明他们主张()A.兴办学堂,实行义务教育B.改革科举,派送学生出国C.设外务部,编练新式军队D.裁撤官吏,引进西式人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非变通文武两科不能兴学,非游学不能助兴学之不足”可知主张改革科举制,送学生出国学习,故选B项。义务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举措,排除A项;材料强调改革教育而非军事,排除C项;材料强调治学而非官吏改革,排除D项。2、中国传统教育实施的场所为各地书院、县学、乡学,但这些学校都是一段制的,学习的目的是为应对科举考试,而全国没有一个系统的学制系统。这种局面被打破始于()A.文官制度正式引B.选官制进入新C.封建教育退出D•科举制被彻底废除A.清朝晚期B.北洋政府时期C.南京国民政府时期D.新中国初期【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学习的目的是为应对科举”“没有一个系统的学制系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局面被打破是在清朝末期新政开始后,全国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遍设中小学堂,学制系统建立起来,学堂选官制代替了科举制,故选A项。3、光绪三^一年(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学部成立后,各省改“学政”为“提学使司”,府、州、县设立劝学所,管理地方教育。右图是《学部官报》书影。这一现象的出现标志着()【答案】B【解析】材料没有涉及西方文官制度,排除A项;设立学部负责教育,为学堂选官制创造条件,故B项正确;新学堂尽管增加了许多新内容,但管理、教育等仍保留了许多封建因素,故C项错误;1905年,清政府立停科举之奏,标志着科举制度废除,故D项错误。4、下图是1907年绘制的两江师范学堂全图。两江师范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设立的师范学校之一,其设立的直接相关背景是()A.洋务运动进行B.戊戌变法运动C.教育制度改革D.民族危机加深【答案】C【解析】洋务运动时期确实兴办了一些新式学堂,但与1907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戊戌变法1898年失败,故B项错误;1901年清政府通令教育体制改革,各地掀起兴办大、中小学堂热潮,故C项正确;民族危机与兴办学校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5、我国某时期文官高等考试资格和考试方式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年满25岁的中国男子,本国国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修习三年以上并有毕业论文者。由此可以判断,该规定()A.致力于实现民族民权政治B.出台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C.适应近代经济发展的需要D.完全模仿西方的文官制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文官高等考试”“年满25岁的中国男子”可知是北洋政府时期,根据材料“本国国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修习三年以上并有毕业论文者”可知,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是为了适应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故选C项。A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南京政府时期,女子也可以参加考试,故B项错误;“完全模仿”表述过于绝对,且材料也没有相关表述,故排除D项。6、北洋政府选拔行政官员的方式主要有()①文官考试②留学毕业生③学堂考试④甄别留任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D【解析】学堂毕业考试和留学生毕业考试是清末废除科举制后的主要选官方式,故②③错误;文官考试和甄别留任是北洋政府时期主要的选官方式,故①④正确。故选D项。7、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建立。对此结论理解正确的是()A.公务员制度开始B.北洋政府近代化C•文官考试法制化D•文官考试制开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北洋政府颁布《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文官考试法草案》”可知,是考试制度法制化,故选C项。公务员制度开始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是结论,不是解释,故排除。8、1929年公布的《考试法》规定参加高等文官考试的资格包括:国立或经立案之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教育部承认之国外大学毕业;有大学或专科学校毕业之同等学力,经检定考试及格者;……曾任委任官三年以上者。这表明()A.北洋政府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