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超链接》一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想: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设置超链接》,是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河北版)第二册第二单元第九课的内容,是《为幻灯片设置动画效果》的拓展和延伸。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设置超链接的意义和方法,并学会插入超链接的各种操作方法和操作程序,使学生体验文本或图片之间相互链接的动感效果,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我们在设计本节课时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大胆尝试;注重对学生信息意识与情感的培养;注重思维过程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他的终身学习打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主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本课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确定“设疑(发现问题)-探究(研究问题)-归纳(解决问题)-应用(问题迁移)”的教学程序。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明确目标。根据认知心理学原理,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常常是从遇到问题引起的。探究教学理论认为探究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一个集中学生注意的焦点,最好是一个能引起学生惊异的事件或现象,开始学习,让学生充满探究的欲望。所以本课在引入新课时,展示了几幅带有超链接的幻灯片,让学生观察对比,从中发现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从而明确学习目标。2、尝试探究,解决问题这一阶段是本课的核心部分,教师把探究的问题、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例如: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究在幻灯片中设置超链接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并围绕探究目标进行阅读、试探、验证等一系列活动,教师在巡视过程中不断对各别学生进行点评。使学生思维产生灵感,体验“探究”的乐趣,产生成功感,实现知识的迁移。3、交流总结,内化发展。此环节是组织学生交流,对探究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使教师预设的问题得以解决。例如:本课在学习在幻灯片中设置超链接的知识及操作时,教师让学生把自己探究的“成果”通过多媒体进行交流,配合自己的语言,展示给全体同学,完成知识结构的重新组合,将内化了的知识或者技能纳入己有的知识系统中,教师及时纠正错误指点迷津,形成正确的技巧,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4、拓展延伸,问题迁移,发展知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将获得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这一环节中精心设计操作练习题。例如:本节课在完成教学目标后,教师让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自行把在“主题任务课”上制作的幻灯片按照自己的意图设置合理的超链接,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使知识得以拓展延伸。设置超链接”一课教学设计流程图开始上机操作设置趣链接课件1演示文稿(设置超链接)观察、对比设问、评价引出课题PowerPoint演示文稿交流讨论自主探究软件课件2教师指导上机操作创作幻灯片演示文稿巡视、指导评价作品课件3总结结束软件腾图多媒体广播教学系统上机演示汇报自学情况教师小结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超链接的作用和方法2、技能目标——①学会设置超链接的方法②创作一个超链接的作品3、情感目标——体验设置超链接给幻灯片带来的方便快捷教学重点:设置超链接的方法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运用超链接意义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具准备:PowerPoint软件、课件、学生自制幻灯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媒体: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教学课件教学结构和过程环节时间媒体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调整一、导入二、新授学生尝试在幻灯片中插入超链接3’20’计算机、课件1计算机、课件2(文稿)、PowerPoint1、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并回答:发现被点击的诗人的名字的颜色变了,诗人名字下面有条下划线,而且鼠标指针放到诗人名字上时,指针变成小手状;更能表现幻灯片的方便灵活。1、学生听清教师的要求,完成任务。2、学生尝试操作。(自主探究)3、学生汇报学习情况:边说边演示操作过程,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方法:(1)按照书中的操作方法。(2)利用“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