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启发式”教学到“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启发式教学讲究教学效果,强调“举一反三”、“循循善诱”。从多年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如果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用不当,就不能体现出其内在的优势。例如,教师提问前,头脑中先有了问题的答案,然后采用多种提问的方式,通过提问设疑,步步“紧逼”,最后回到问题的答案上来。这样,虽然一堂课下来,有问有答、课堂气氛热烈,但很明显,这样的教法,不能算作启发式教学,充其量只是教师的提问艺术比较高,可以通过提问兜圈子来启发学生回答所提出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掌握了,但没有掌握提出问题的能力。当前,在课堂上,教师不可能将教材中所有的知识全部进行讲解,所以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学习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在课堂上,教师应通过“举一反三”启迪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新课程倡导“三维教学目标”,将学习方法与学习过程并列,体现了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所以,启发式教学也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启发学生主动学习高一年级《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一章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基本上是知识与概念介绍,没有技能操作方面的教学内容。作为高中信息技术的第一课,我选择了与学生交流互动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以下是一段师生互动的教学片断。教师:信息技术离不开信息。什么是信息呢?(教师提出这个问题,学生答不上来。)教师:请谈一谈平时同学们都喜欢了解到哪些信息?学生甲:了解天气变化。学生乙:了解体育新闻。教师:我国古人很早就使用“信息”这个词。例如,“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前者有“音讯、消息”之意,后者给人一种现代化的信息意境。那么,“信息”究竟是什么呢?(教师讲解香农、维纳、钟义信等三人从不同角度对信息的定义。)教师:可以看出,信息定义是多兀的。老师是这样看信息的对我们有用的消息、信号叫信息。请同学说一说你对信息的定义。学生甲:信息就是一种需要。学生乙:信息让我做我想做的事。教师:很好,如果每人都能给信息下定义,那就会有十条、二十条的定义。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说出了自己对信息的理解,虽然不是最精确的概括,但是,是通过学生积极思维而产生的,体现了信息在人脑中加工处理的过程。一方面,我们可以采用引导的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采用提问的方法。例如,教师为引导学生归纳出信息的基本特征,与学生进行了如下的互动。教师:请说一说昨天有哪些新闻。学生甲:没有新闻。学生乙:没有地方了解新闻。(学生还没养成主动发言的意识,所以,产生了奇怪的回答。学校为每个班级都订阅了一份报纸,仔细分析,看来学生平常读书看报的兴趣点与老师的期望值有偏差。)教师:我们可以将新闻进行归类,例如,分成“时政、科技、经济和文体”,同学们再想想,有新闻吗?教师:时政新闻,吴邦国委员长近日出访哪些国家?学生答:南美三国。教师:再说科技新闻。为了研究月球的地质构成,“欧洲探测器智能1号”成功地做了什么事?学生:撞击月球。教师:经济信息,人民币再次升值。还有哪些体育信息?(接下来,学生列举出许多新闻。)教师:从以上新闻中,可以分析概括出信息有哪些特征(这时,主动发言的学生就多起来了。通过讨论,归纳出信息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教学互动是一种体现学生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式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经验和知识水平,设置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相适应的探究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广泛互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地表达、质疑、探索和讨论问题,实现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在教学中,教师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小组互动学习,小组长轮流担任,采用“导学、自学、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