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助力新农村建设思考[摘要]农村问题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社会问题,新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实现是解决好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特别是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再次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影响着国家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并承担着国家稳定发展的重大责任。建立规范的供给机制,加强政府对农村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民收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是促进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公共财政;三农问题;新型职业农民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比例较高的国家。20XX年,我国再次将“三农”问题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并指出,要完善投入保障体系,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金融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并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号文件实施的总体目标。在此背景下,财政将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计划的重要保障。1我国“三农”问题的基本分析“三农”问题是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问题,改革发展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加快,我国农村已经进入加快转型和全面转型的新阶段,也就是加快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进程。这也将成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且,我国“三农”问题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1.1农村现状分析。从目前中国城乡发展状况来看,中国城乡二元经济与城市地区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近年来,虽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有所改善。特别在农村道路、电网等方面得到明显加强。但是,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尚有诸多地方需要改进。例如:乡村道路质量差、农村电网设备差、互联网普及率低、集中供水比率低等成为农村基础设施存在的第1页共6页主要问题。在农村基础教育上。改革发展40多年来,中国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发生了重要变化。随着农村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农村地区可以顺利实现九年义务教育。但是,随着我国社会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逐年拉大,农村的教育问题又进一步突显出来,一些教育公平问题,如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相对来说,农村教学硬件条件的改善比较容易,加大教育投入便立竿见影,难的是教育软件条件的改善,基础教育,尤其是在农村如何留住优秀人才,这与待遇息息相关,但这又不仅仅是收入待遇的问题,如果我们社会的观念不改变,我们的农村教育很难有质的提升。在农村医疗卫生上。自十八大以来,中国大力发展农村基本医疗建设,为农民提供低价格、便捷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这是广大农民的热切希望,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根据20XX年卫生计生统计数据显示,全国39000个乡镇建成37000个乡镇卫生院,共有床位122.4万张,卫生人员132.1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11.6万人)。与上一年相比,床位数增加2.8万张,人员增加4.3万人。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方面有很大的提高,但农村医疗卫生设施依旧落后。农村缺乏高水平的医护人员,技术较高的医护人员仍然集中在县城以上的大医院。此外,农村医疗市场处于无序状态,乡村卫生室在用药和治疗上仍需要规范。1.2农业发展与农民收入分析。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国家应该更加正确地对待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进入21世纪,中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综合生产力显著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因而也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在国家农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如:缺乏农业资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劳动力缺失、环境污染严重等。中国农村土地不多,但农民很多。在农村,有2.3亿农户承包土地,平均承包土地约为半公顷。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每年都有所增加,但增幅却每年都在减少,进而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务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不仅限制了农民生活水平,消弱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也限制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资,第2页共6页影响了农业的后续发展。农民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