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常用八大要穴课件2023-2026ONEKEEPVIEWREPORTING目录CATALOGUE•艾灸简介•八大要穴概述•艾灸方法与注意事项•八大要穴的艾灸应用艾灸简介PART010102艾灸的定义艾灸具有温热刺激和药物作用,能够激发人体正气,调整脏腑功能,改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艾灸是一种使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柱,通过点燃后在人体穴位上进行熏烤,以达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治疗方法。艾灸起源于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在古代,艾灸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并被记载于中医经典著作中,如《黄帝内经》等。艾灸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中医理论、哲学思想、民俗习惯等密切相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艾灸的历史与文化艾灸能够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对于寒凝气滞引起的疼痛、麻木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温经散寒艾灸能够激发人体正气,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气血流通,对于气滞血瘀引起的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行气活血艾灸能够温阳益气,回阳救逆,对于阳气虚弱、气虚下陷引起的疾病有较好的疗效。扶阳固脱艾灸能够调整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有积极的作用。调整免疫艾灸的功效与作用八大要穴概述PART02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处。位置功效主治补肾壮阳,温通督脉,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腰痛、下肢痿痹、遗精、阳痿等。030201命门穴位于腹中部,脐中央。位置温阳救逆,利水固脱,调和肠胃。功效腹痛、泄泻、脱肛、水肿等。主治神阙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处。位置调理脾胃,和中降逆,通调三焦气机。功效胃痛、呕吐、呃逆、腹胀等。主治中脘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处。位置培元固本,补益下焦,调理冲任。功效小腹冷痛、泄泻、尿频、尿闭等。主治关元穴功效补益元气,调理气机,固本培元。主治小腹胀痛、泄泻、便秘等。位置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处。气海穴03主治胃痛、呕吐、腹胀、泄泻等。01位置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02功效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足三里穴功效调和肝脾,通经活络,调理气血。位置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凹陷处。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妇科疾病。三阴交穴位置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功效疏风解表,清热镇痛,行气活血。主治头痛、目赤肿痛、牙痛等头面五官疾病。合谷穴艾灸方法与注意事项PART03艾灸的方法温和灸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穴位,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施灸部位上方不停地摆动,似鸟雀啄食般上下移动,使艾条所点燃的艾粒直接作用于施灸部位。回旋灸将点燃的艾条在施灸部位上方左右往返移动,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施灸中注意温度适中,避免烫伤皮肤。如感觉不适,应立即停止施灸。施灸后注意保暖,避免受寒。施灸后4-6小时内不宜用冷水洗手或洗澡。施灸前选择舒适体位,避免移动,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艾灸的注意事项施灸时应避免在过饥、过饱、饮酒后及情绪激动时进行。孕妇、高热患者及传染病患者不宜施灸。禁忌面部穴位、乳头、大血管等处不宜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瘢痕。慎用艾灸的禁忌与慎用情况八大要穴的艾灸应用PART04命门穴是艾灸常用的要穴之一,具有补肾壮阳、强壮腰膝的作用。总结词命门穴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处。艾灸命门穴可以改善肾阳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阳痿早泄等症状,对女性月经不调、痛经也有一定疗效。详细描述命门穴的应用总结词神阙穴位于肚脐部位,具有温阳救逆、利水固脱的作用。详细描述神阙穴是艾灸常用的要穴之一,可以用于治疗虚脱、腹痛、腹胀、腹泻等症。艾灸神阙穴还可以调理身体机能,增强身体免疫力,对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神阙穴的应用总结词中脘穴位于腹部中线,具有调理脾胃、疏肝养血的作用。详细描述中脘穴位于腹部,当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艾灸中脘穴可以改善脾胃不和引起的胃痛、腹胀、呕吐等症状,对肝气郁结引起的胁痛、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