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厦门大学三学期制教学计划修订总则一、指导思想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大胆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和管理模式,吸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吸纳近年来学校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使之固化在新的教学计划中。2.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原则,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除少数特殊专业外,要按专业大类招生培养并设计教学计划。为推进学科专业交叉和多样化模式培养人才,鼓励文理交叉、理工渗透。要追踪学科发展动态,设置学生最必要、最先进、最有价值的基本课程。要努力反映本校的办学优势的特色,建设我校的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3.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正确处理好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整合课程设置,构建融会贯通、紧密结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科学规划不同类型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为学生发现、发展各自的志趣、潜力和特长创造条件,因材施教,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融于教学的全过程。4.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的关系,进一步压缩课内学习时数,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二、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要求1.培养目标本校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宽厚基础的文、理、财经、政法、管理、工程技术、医学、艺术等学科的各类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从事本学科专业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教学及相关部门的实际工作。各学院、各系可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和社会需求,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2.基本规格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基本原理;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岗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具备一定的从事本学科业务工作和适应相邻学科业务的基本能力,以及较高的文化素养。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合格标准,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三、学制四年(建筑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五年)四、教学计划修订原则结合我校实施三学期制情况,各学院在修订教学计划时,要遵循如下原则:1.要有利教师精简教学内容,压缩讲授时数,长课精讲。2.有利于鼓励教师新开一批短、精、新、反映我校优势和特色的课程。3.要利于组织跨学科、跨专业选课、开课,拓宽学生专业视野。4.要有利于加强实践环节。鼓励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小课题科研训练,增强实习、社会调查等环节。5.要有利于确保主要基础课的教学,保证学科基础的完整性、系统性。6.尽可能为学生就业、升学不同需求考虑,设计多样化课程。7.要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五、学分要求及学分计算办法计划总学分,四年制控制在160学分以内,五年制控制在190学分以内。四年制理、工、艺术科教学计划控制在2600学时以内;文科生控制在2500学时以内。五年制计划教学总时数控制在3000学时以内。在控制总学时前提下,要努力提倡把教师讲授与采用习题、讨论、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鼓励教师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压缩讲授时数,理论课学分按课内教学在15-18(含复习考试)学时、配套课外学习不少于30个小时折算为1学分。实验课、习题课学分按理论课的1/3或1/2折算。体育课按每周上2学时,上满一学期,折算为1学分。科研训练、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按相应的学习量计算学分,以周为单位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40学时,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