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计30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47-61位置)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47.《周礼·考工记》将城邑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王城”;第二级为“诸侯城”;第三级为“都”,即宗室和卿大夫的采邑。在城隅高度上,规定王宫“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A.井田制B.宗法制C.分封制D.礼乐制度48.西周初年,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分明,宴乐时天子八佾,诸侯为六,卿大夫为四,士为二。春秋时期,鲁国卿大夫季氏却“八佾舞于庭”,且“士无常君,国无定臣”。这一变化根源在于:A.铁器牛耕使用B.分封制度崩溃C.礼乐文明崩坏D.社会动荡不安49.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履至尊而制六合”,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变化是:A.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B.从封邦建国到设置郡县C.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D.从诸侯争霸到中央集权50.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B.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C.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D.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结合51.汉昭帝死后,内朝首领外戚霍光召集九卿开会,欲废昌邑王,另立汉宣帝。有人说:该请宰相参加。霍光说:这是皇帝家事,用不着丞相参加,我们只需议定后请示皇太后就行了。这实质上反映了:A.内朝权力在外朝之上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C.皇权受到相权的限制汉D.汉代专制皇权的加强52.《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写道:“王朝初年出现的中央政府机构包括许多有汉代名称的官署,但这一机构的许多方面是新的,已经预先呈现出唐代中央政府的轮廓。”材料中的“轮廓”:A.保证了皇权独尊B.体现了决策的民主性C.加强了中央集权D.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53.明代监察“组织之密、权威之重、委寄之深,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但有十位御史或给事中因弹劾内阁首辅严嵩,不是被贬、除名、下狱,就是被廷杖打死……最终严嵩则被明世宗削职为民,所有家产被抄没。这说明:A.当时内阁与监察机构权责不明B.专制下的监察效果取决于皇帝C.明朝时期的监察制度名存实亡D.内阁在当时操控了监察系统54.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A.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B.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C.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D.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55.希腊半岛的地理特征对于其居住者的生存提出了很高的挑战:山多、石多,土地贫瘠,巴尔干山脉更是阻碍了人们的出行和交流。所以,城邦时代希腊社会的发展主要依靠:A.农业生产B.奴隶贸易C.海外殖民D.海外贸易56.“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苏格拉底此语的观点是:A.管理国家如同抽签雇人B.轮番而治合乎公平正义C.直接民主存在体制危机D.城邦治理不需专门技艺57.《十二铜表法》规定:罗马公民的成年儿子在广场、元老院或军营享有“人”的公权和私权,在家里他仅是“物”,任性的父亲可以将他像牛一样随心所欲转让或毁灭。这说明当时的罗马法:A.法律至上B.私有财产不受侵犯C.父权至上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58.乔治三世(英国君主,1760—1820年在位)统治时期,内阁名存实亡,政党被视为大逆不道……权力平衡的重心,在罗波特.沃波尔内阁时,是由上院划向下院,现在却是从议会滑向君主。这段材料反映出当时英国:A.君主立宪制开始建立起来B.君主专制权力得以复辟C.政党政治发展遇到新契机D.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59.“英国革命圆满落幕了,我们不能不被它独有的特征所打动。这里,只有在这里,13世纪的君主制保存到17世纪而延续;而后没有议会代表的同意,任何立法文件都不能出台。”其意为:A.肯定了逐次渐进的模式B.推崇内容与形式的创新C.权力的更替未引发动荡D.遗留下君主专制的隐患60.独立之后,他们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