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一对应学生用书P017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元谋人已经掌握养蚕缫丝技术B.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C.商周时期青铜器工艺精美、品种多样D.井田制是一种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答案A解析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河姆渡文化的居民掌握养蚕缫丝技术,A项表述错误;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工艺精美、品种多样,井田制是一种奴隶主土地国有制,B、C、D三项表述正确。故选A项。2.据《礼记·礼运》记载,在“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大同”社会之后,社会进入“小康”之世,其基本特点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大人世及以为礼”。这表明“小康”之世()A.阶级矛盾变尖锐B.是历史倒退的体现C.开始出现分封制D.具有浓厚血缘色彩答案D解析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不是强调历史的倒退,也不是强调分封制的出现,故排除B、C两项;根据材料“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康”之世强调宗法血缘色彩,故D项正确。3.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C.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答案C解析夏、商、周三族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说明三族都认同黄帝族,这主要反映出当时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故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三族,不是各族,故A项错误;祭祀本族的先王、先公,体现了宗族观念逐渐强化,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世袭制度,故D项错误。4.考簋是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在祭祀和宴飨时与鼎配合使用。西周规定天子八簋,诸侯六簋,卿大夫四簋,士二簋。这实质上反映了()A.分封制下的实物配给B.宗法制下的内外亲疏C.奴隶制下的等级秩序D.封建制下的君主独裁答案C解析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配合分封制实行的是礼乐制度。材料“天子八簋,诸侯六簋,卿大夫四簋,士二簋”体现出分封制度下的等级秩序,C项正确。簋是一种权力的象征,不是实物配给,A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分封制度,不是宗法制,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历史是奴隶社会,不是封建制下君主专制,D项错误。5.中国古代典籍中有“田里不鬻(yù,卖)”的记载。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A.夏商时期到西周时期B.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C.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答案A解析根据“田里不鬻(yù,卖)”可知,当时土地是不能够买卖的,说明此土地制度出现在土地私有制之前,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出现土地私有,故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6.汉字“丁”的变化如图所示,对这一演变过程解读合理的是()A.总体的趋势是由繁到简B.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C.已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D.衍生出个性化的书法艺术答案B解析“竹钉、木楔”“钉帽的形状”“金属质地”体现的是生产材料的不断变化,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B项正确。甲骨文中的丁字并不繁琐,排除A项;仅凭一个汉字“丁”的变化,无法说明汉字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书法艺术,排除D项。7.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A.国家产生B.文明起源C.政权分立D.诸国变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开始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实行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D项正确。夏朝时期国家产生,A项错误;文明起源是远古时期,B项错误;政权分立是指国家分裂,出现了多个政权并立,与春秋战国时期不符,C项错误。8.晋侯封桓叔于曲沃,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以至于曲沃封邑大于晋国国都。之后,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这说明了()A.诸侯争霸导致社会转型B.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C.德治思想深入宗族内部D.贵族政治已完全瓦解答案B解析根据“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