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第二章第四节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提升][限时45分钟]1.(·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酬孝峙①(清)钱继章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解答时首先应关注诗句本身,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不仅要关注人物的肖像,更要注意诗句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的精神风貌。本词中的人物形象即词人的自我形象。上片一、二句是对作者的外貌刻画,结合作者所处时代来看,词人自己显得与众不同,短发长须、眉毛棱角高突,病容憔悴怪异,这与当时清初人们的长辫有明显差别,这也正是作者精神思想的表现,表示出自己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态度,说明自己不忘明朝遗民的身份,体现了作者的勇气和傲岸的民族气节。尽管此时生活环境恶劣艰苦,但自己的意志就如山上石罅中生长的青藤一样坚韧顽强。人物形象刻画的手法在词中比较容易找到的是外貌描写和比喻的修辞。(2)“”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由折腰一词可以马上联想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的典“”“”故,故折腰指做官。解答时首先解释清句子的表面意思,根据字面意思可以分析出久矣是回想自己从前做“”“”官与陶渊明有同样的久在樊笼之感;谢无能既是才拙的自谦之语,又是厌恶尘世的牢骚之词,借此表明自“”“”己不屑于清廷的笼络,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结合字字冰也可联想到一片冰心在玉壶,字字如冰可消酷暑,又表现词人初衷不变,晶莹、澄澈、纯净的志节。答案(1)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2)此句意谓: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③。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把握感情,一要看标题,二要看意象,三要看典故,另外注释也不能轻易放过。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古诗中抒情以借景抒情为多,除非纯写自然景物,怀古诗、思乡诗等一般总是寓情于景,或寄景抒情或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考生要明确间接抒情常见的几种手法。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望蓟门①[唐]祖咏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②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