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汉书》中的这一材料反映出秦统一的意义是(D)A.使人民脱离了强大诸侯国的控制B.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C.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D.使人民有相对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解析:分析材料原意,秦朝的统一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故答案为D项。2.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实现统一,建立了秦朝。这一年是公元前(D)A.2世纪前期B.2世纪后期C.3世纪前期D.3世纪后期解析:秦王嬴政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实现统一,建立了秦朝是在公元前221年,属于公元前3世纪后期,故答案为D项。公元前221年属于公元前3世纪,不是公元前2世纪,排除A、B项;公元前221年不是公元前3世纪前期,排除C项。3.有学者认为:“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材料表明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是(A)A.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B.民族认同感的增强C.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D.中原文化已经统一解析:根据“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可知从先秦到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不能体现民族认同感的增强和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故排除B、C项;中原文化已经统一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故选A。4.秦朝郡县制的确立被认为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A)A.地方长官的选拔方式B.皇权的至高无上C.郡县长官各司其职D.疆域规模的扩大解析:贵族政治下,贵族拥有自己的封地,世代享有特权,实行世袭制的传承方式;官僚政治下,官员由中央任命,没有封地,衣食俸禄,官位不能世袭,属于“流官”;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政治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化,故A正确;皇权的至高无上、郡县长官各司其职、疆域规模的扩大都不是官僚政治和贵族政治的主要区别和特点,排除B、C、D。5.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B)A.官员的选拔以血缘为标准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体现了王权与神权相结合D.通过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有叛人而无叛吏”是指秦朝,秦朝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避免了周朝地方割据的局面的重演,但因暴政而被农民起义推翻;“有叛国而无叛郡”是指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朝廷;故柳宗元肯定郡县制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官员的选拔以血缘为标准是世官制,与材料肯定郡县制不符,A项错误。君主专制用王权神授的思想和各种神化崇拜仪典来宣传麻痹人民,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汉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但与材料肯定郡县制不符,D项错误。6.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礼仪政治”到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内涵理解准确的是(B)A.郡县制取代分封制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享解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只是材料的一部分信息,失之全面,排除A;郡县长官由皇帝亲自任免,不得世袭,实现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政权向各阶层民众开放,体现了“公天下”的“现代化”特征,故选B;我国古代历朝历代实行的都是“人治”,法律制度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排除C;西周不是君主专制,秦代也不是君民共享,排除D。7.公元前206年,赵佗在岭南地区建立南越国。赵佗曾任秦朝南海郡龙川县县令。关于他任职龙川县县令的说法,正确的是(A)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B.其职位可以世袭C.其县令职位由南海郡郡守任命D.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解析:由题干可知,赵佗是秦朝时期的南海郡龙川县县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