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力学教案(授课人:庄福明)课题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力的基本知识和静力学公理1理解力的基本定义;2掌握力的图示法;3掌握静力学的基本公理并加以应用力的图示及静力学公理教学难点运用力的图示法表达公理的内容教具计算机、投影仪课型新教法演示、讲、练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兴趣,引入新课1两位同学拌手腕,都觉得手疼,为什么?(因为有力的作用)2在观看杂技表演时有演员手持竹杆走钢丝,为何不摔下来?(因为处于平衡)3当两人拉车上坡时,为何用一根绳子比用两根绳且有夹角时一的速度快?(因为用一根绳时的力大)新授内容:一、力的概念力是物体相互间的机械作用,这种作用引起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产生变形(多媒体显示作用效果)运动状态0作用效果作用形式1、直接接触作用、力的三要素速度大小或方向(由静到动,由直线变曲线,由快到慢等)形状或大小(由四边形到圆形)2、不直接接触作用丿成对出现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图示法:用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如图。线段的长度代表力的大小,线段所在的方位和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和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单位:牛顿(N)或千牛顿(KN)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用黑体字母表示F或细体字母上加一横线F。F力系:作用于同一物体上的一群力。等效力系:对物体的作用效果相同的两个力系。平衡力系:能使物体维持平衡的力系。合力:在特殊情况下,能和一个力系等效的一个力。三、静力学公理二力平衡公理: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使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是: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例:杂技演员表演走钢丝.加减平衡力系公理作用于某物体的力系中,加入或减去一个平衡力,系并不改变原力系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推论(力的可传性原理)作用在物体的力,可沿其作用线移到物体的任一点,而不改变该力对物体的运动效果。作用和反作用公理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的,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同一直线,分别作用于这两个物体上。例:放于地面上静止不动的物体.力平行四边形公理作用于物体上同一点的两个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合F,合力的作用点也在该R。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用两分力为邻边所构成的平行四边形2对角线表示。应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可将作用于同一点的两力合成一个合力,同时也可应用它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但此时答案不是唯一的。一般情况下分为水平和竖直的两分力。三力汇交定理当物体在三个力作用下平衡时,设其中两力的作用线相交于某点,则第三力的作用线必定也通过这个点^。F1/证明:R多媒体显示1AJFF1教2/A厂A丿QOF(//2学//♦A//\ZJA/过F3/F/程四、课堂练习P18思考题451—1注意:1、二力平衡公理与作用与反作用公理的区别2、运用力的图示法时一定按比例画小1、力的基本知识,m囱壬的形才士用图示的形式衣个力的作2、静力学的四个公理与两个推论。重点是应用<结作业P18思考题6、7练习题2静夜思》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静夜思》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头”字。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能力。情感目标1、让学生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2、使学生感受到古诗中所描绘的美好意境,勾勒出的浓浓思乡情。3、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教学重、难点:会认10个生字,。有感情的诵读古诗。一、情景导入揭题。1、听音乐,猜音乐《爷爷为我打月饼》里讲的是哪个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2、师过渡:中秋节的到来,你的心情怎么样呢?(开心、快乐)是的,月圆人圆,心情自然开心快乐!可是,有一些人却由于各种原因回不了家跟亲人团聚,李白就是其中一个,只好借一首古诗表达他心中的感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