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博雅闻道联合质评)明代内阁无定员,品级也没有限制,其选派或出于皇帝“钦定”,或是储君在东宫时的旧僚,或由阁臣秘密推荐,或由吏部推荐,经皇帝批准使用。这说明明代内阁()A.决策机制具有随意性B.没有固定的职责权限C.无法对皇权形成制约D.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解析:选D。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内阁成员选拔的随意性,即内阁无定员,品级无限制,据此可知内阁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故选D项。材料未提及内阁的决策机制,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内阁的职责权限,排除B项;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无法对皇权形成制约,但材料未涉及这一方面,排除C项。2.(2020·福建福州质检)据统计,明代监察御史共209人,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有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这表明当时()A.科举是官员的主要来源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C.注重考查监察官员素质D.监察机构日益膨胀解析:选C。材料反映了明代的监察御史大多出身进士,并且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由此可知明代注重监察官员的素质,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明代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而不是突出科举制,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监察机构的膨胀,仅仅说明对监察官员的考核和选拔,排除D项。3.(2020·山东日照校际联合检测)明成祖朱棣规定,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军事事务,不得擅自离开封地,不得结交地方官员。这一规定有利于()A.建立权力制约机制B.保证吏治清正廉洁C.维护皇室独尊地位D.保持中央政令畅通解析:选D。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对藩王权力的限制,这一规定有利于保持中央政令畅通,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出权力制约机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藩王权力的限制,与整顿吏治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藩王权力的限制,没有体现出维护皇室独尊地位,排除C项。4.明代规定:凡内官或内使(皇帝身边的官员或太监)传旨,内阁和各衙门必须覆奏皇帝,再次直接得到旨意后,才能施行。这一规定反映出明代()A.皇权专制开始渗入各部门B.注重政治权力规范化运行C.内阁大臣的职权得到扩大D.行政决策正确性得到提高解析:选B。据材料“凡内官或内使(皇帝身边的官员或太监)传旨,内阁和各衙门必须覆奏皇帝,再次直接得到旨意后,才能施行”可知,这一过程反映出明代注重政治权力的规范化运行,故选B项。5.(2020·山东临沂模拟)浙江、江西和苏松地区是明朝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基于此,明政府规定户部官员不得任用上述地区之人。这反映了当时()A.选官任官注重地域间的均衡B.限制地方官与宗族势力勾结C.经济发展状况影响官员升迁D.防范官员舞弊实行职务回避解析:选D。材料“浙江、江西和苏松地区是明朝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明政府规定户部官员不得任用上述地区之人”,体现了官员任用中的回避制度,意在防止官员与地方势力勾结,徇私舞弊,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官员任用中的回避制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中央户部官员任用的限制,而非对地方官的限制,排除B项;经济发展状况与官员升迁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6.明代派遣监察御史分赴各省区巡察,考核吏治等,称为巡按。巡按的监察御史定期更换,有时还会被临时调换监察区。这表明明代()A.监察体制具有动态性B.监察权分散,独立性强C.监察官员侵夺行政权D.监察权混乱,腐败严重解析:选A。“巡察”“定期更换”“被临时调换监察区”,体现出动态监察,这说明明代监察体制具有动态性,故选A项。监察官员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监察权最终集中于皇帝,不能体现监察权独立性强、监察官员侵夺行政权,故排除B、C两项。从材料看不出监察权混乱,腐败严重,故排除D项。7.《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说:“初只承庙谟商戎略而已。”但以后事权逐渐扩大,“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据此可以获取关于军机处的正确信息是()A.最初只负责宗庙和通商B.雍正时可决策军国大事C.乾隆朝最终取代了内阁D.主要负责皇帝旨意传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