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湖北武汉调研)“宰”和“相”原是封建贵族的家臣,到秦汉变成了政府的执政官,再后来宰相失职,又有另一批皇帝内廷私臣变成了正式执政官。这表明()A.宰相制度起源于西周B.中国古代家国一体C.权力中心由政府转向皇室D.官僚政治不断发展解析:选D。宰相由封建贵族的家臣转变成政府的执政官,反映出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逐渐摆脱了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特征,故D项正确。2.汉代的三公九卿设在宫外,这些官员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烦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皇帝便将处理机要事务的责任转移到内廷,逐渐形成中朝。据此可知,设置中朝有利于()A.制约丞相权力B.提高行政效率C.加强中央集权D.监察三公九卿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可知,建立中朝的原因是三公九卿“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烦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故选B项。3.史载,唐太宗亲自翻阅当朝国史,认为玄武门诛李建成、李元吉事件语多微隐,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房玄龄等史官把君王历来不阅的《起居注》修改为《今上实录》等呈上太宗。此事主要反映了()A.君主参与的修史可信度更高B.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C.避讳君主始终是修史的原则D.朝廷注重提高史官地位解析:选B。唐太宗直接干预修史工作,说明经过修改的史书是符合君主想法的,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故B项正确。4.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A.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C.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得出三省分权造成一定程度隔阂和过分牵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根据材料“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得出三省长官合并办公有利于三省间的有效沟通和执行,避免互相扯皮,有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5.(2020·山东济宁高三期末)宋代苏轼曾尖锐地指出:“国家自近岁以来,吏多而缺少,率一官而三人共之,居者一人,去者一人,而伺之者又一人,是一官而有二人者无事而食也。”这种状况的出现根源于()A.五代十国遗留下众多的历史问题B.宋代统治者进一步扩大科举取士C.宋代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举措D.宋代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解析:选C。宋代冗官问题是由于统治者担心官员权力集中而威胁皇权,通过一职多官的方式来分化事权,加强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6.按照宋制,皇帝诏旨须经朝廷商议进呈,再由皇帝审阅批准,才能发付朝廷执行。皇帝未经朝议擅自将诏旨发出,将会招致宰相的批评和抵制。这反映了宋代()A.相权对皇权的制约B.中央官制的完善C.皇权与相权的对立D.君主权力的弱化解析:选A。“相权对皇权的制约”与材料中“皇帝未经朝议擅自将诏旨发出,将会招致宰相的批评和抵制”相符,故A项正确。7.北宋时期“佐天子执兵政”的官员是()A.转运使B.参知政事C.三司使D.枢密使解析:选D。“转运使”在宋代主要负责地方财富向中央转移,故A项错误;“参知政事”为副相,协助天子处理行政,故B项错误;“三司使”在宋代的职能为协助皇帝管理天下财政,故C项错误;“枢密使”分管“兵府”,“佐天子执兵政”,故D项正确。8.(2020·湖南省长郡中学调研)宋代规定,枢密院作为全国最高军事机构“武府”,其长官“枢密使”不得由武将担任,只授予文职官员。此规定()A.不利于充分发挥军队战斗力B.提高了官员的军事理论水平C.形成了军政和行政互相制衡D.扩大了宰相对军事的监督权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枢密使’不得由武将担任,只授予文职官员”可知,这一现象,不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升,故A项正确。9.魏晋南北朝时宰相事权,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协同行使。隋唐又进一步完善为中书省拟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分工协作。宋元之际三省制消亡,仍沿袭群相旧例,设丞相、平章、参政、左、右丞等多名官员,会议处理朝廷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