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理论读者接受文论概述1、产生背景20世纪60年代,西方文化处于变革期,价值观和时代精神发生了深刻转变,学术上也不断突破传统,新观念、新方法不断涌现,层出不穷。这一时期,读者接受文学理论应运而生。2、崛起标志姚斯在1967年发表的长篇论文《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是读者接受文学理论崛起的标志。概述3、发展历程广义的读者接受文学理论(包括德国的接受美学和美国的读者反应理论等)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极盛于七、八十年代。这一思潮的兴起重塑了西方文学理论的地形图,90年代以来渐渐被其他学术潮流代替,但其强调读者与作品关系已成为文学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概述4、支脉流派与代表人物•读者接受文学理论的先驱•创立了读者阅读理论英加登(波兰)•“双子星座”、“康斯坦茨学派”•提出文学接受史的研究概念伊瑟尔、姚斯(德国)•美国读者反应批评•区分作品与文本费什、卡勒(美国)第一节英加登与伊瑟尔(一)未定点1、罗曼·英加登其人1893—1970年波兰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文学理论家,现象学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读者接受文学理论的先驱。代表作有《论文学作品》、《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艺术本体论研究》、《经验、艺术作品与价值》等。第一节英加登与伊瑟尔2、基本观点英加登深受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影响,强调文学理论应直接面对文学作品,对作品进行现象学的意向性分析。这一想法最终促发了倾向读者阅读的文学理论的出现。英加登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文本中存在着大量的未定点或“空白”,因而有赖于读者的阅读活动去充实。这一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要点:文学作品是一种“意向性客体”;文学作品四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层次;文学作品的“具体化”。第一节英加登与伊瑟尔3、文学作品是一种“意向性客体”所谓意向性客体,是指人的意识活动中的对象,是人的意识指向的东西,只有在意识指向活动中,对象才呈现出来,没有意识的参与,对象不具有意义。意向性对象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文学作品并不是与阅读主体无关的客观对象,而是有赖于读者的意向性,所以文学作品的意义与读者的意向性相关。第一节英加登与伊瑟尔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中才能显现出来,没有意向性主体(读者)的参与,就没有意向性活动,也就不存在意向性客体。所以,作品只有在阅读中才能完成自己,才能产生出文学作品的丰富意义。意向性主体意向性活动意向性客体读者阅读作品第一节英加登与伊瑟尔4、文学作品的四个层次按照意向活动由外及内、由低到高的顺序特点,英加登将文学作品分为四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层次:(1)语音基础层。指的是字音和建立在字音基础上的更高级的语音构成物,包括音调、音色、声音的力度等,这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层次。这是意向活动最先触及的层次。(2)意义单元层。指的是不同等级的意义单元或整体的层次,即词、句、段等各级语言单位的意义。意义单元层已经能够展现一些具体的意义,是意向活动从低向高、由片段意义向完整意义过渡的阶段。第一节英加登与伊瑟尔(3)再现客体层。这是作品构造起来的大致世界,包括人物、背景等,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作品的整体框架。这一层次是通过阅读整个作品把握到的,其中还存在着大量不确定的地方、大量的未定点。(4)意象世界层。如果说上面三个层次偏重客体,那么这一层次偏重于读者的参与。由于再现客体层存在着大量的未定点,读者阅读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填补这些未定点,并完成作品的世界。第一节英加登与伊瑟尔在英加登看来,不同的读者对未定点的联结虽然富有个性,但整体指向上是一致的。作品的意象世界主要还是由作品奠定基调,读者主要还是一种调适的作用。英加登指出,文学作品的意义并不单独存在于某个层次中,不同层次的“复调和声”才构成作品的整体意义。因此,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多层次的复合体。第一节英加登与伊瑟尔5、文学作品的“具体化”文学作品的意义要在阅读活动中完成,这就要求将未定点补充起来,形成完整的审美认识,补充未定点的活动叫做文学作品的“具体化”。第一节英加登与伊瑟尔一个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就是一次具体化的过程,不同的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