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临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徐赛民定义消化道是指从食管到肛门的管道,包括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及直肠。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管和胆管的出血。屈氏韧带以下的肠道出血称为下消化道出血。病因1、胃肠疾病(约占1/2,其中十二指肠溃疡约占3/4)(1)食管疾病食管炎、食管癌、食管消化性溃疡、食管损伤等。(2)胃十二指肠病消化性溃疡、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粘膜脱垂、胃癌、急性胃扩张、十二指肠炎等。(3)空肠疾病胃肠吻合术后空肠溃疡。病因2、门静脉高压(1)各种肝硬化的失代偿期(2)门静脉阻塞门静脉炎、门静脉血栓形成。(3)肝静脉阻塞综合征又称为肝静脉血栓形成综合征,由于某种原因使肝静脉或下腔静脉闭塞而形成的临床症状。病因3、上消化道邻近器官和组织的疾病(1)胆道出血胆管或胆囊结石、胆囊或胆管癌、术后胆总管引流管造成的胆道受压坏死、肝癌等。(2)胰腺疾病累及十二指肠的胰腺癌、急性胰腺炎并发脓肿破溃。(3)动脉瘤破入血管、胃或十二指肠,主动脉瘤、肝或脾动脉瘤破裂。(4)纵隔肿瘤或脓肿破入食管。病因4、全身性疾病(1)血液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尿毒症(3)血管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过敏性紫癜、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4)结节性多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或其它血管炎。(5)应急性溃疡败血症、创伤、烧伤或大手术后、休克、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脑血管意外或其它颅脑疾病。临床表现1、呕血或(和)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均有黑便,但不一定会呕血,取决于出血部位、量及速度。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常有呕血和黑便,在幽门以下者可仅表现为黑便,但出血量少而速度慢的幽门以上病变可仅见黑便,而出血量大,速度快的的幽门以下病变可因血液反流入胃,引起呕血。临床表现•呕血多呈咖啡色胃酸血红素正铁血红素•黑便呈柏油样,粘稠而发亮肠内硫化物血红蛋白的铁硫化铁临床表现注意:出血后常感有便意。上厕所时常发生昏厥。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失血量的估计对进一步处理极为重要,一般每日出血量在5ml以上,大便颜色不变,但隐血试验就可以为阳性,50-100ml以上则出现黑便,以呕血、便血的数量作为估计失血量的资料,往往不太精确,因为呕血与便血常分别混有胃内容物与粪便,另一方面部分血液尚贮留在胃肠道内,仍未排出体外,因此可以根据血容量减少导致周围循环的改变,作出判断。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失血量400ml以内,血容量轻度减少,可由组织液及脾贮血补偿,循环血量在1小时内即得以改善,故可无自觉症状,若出现头晕、心慌、冷汗、乏力、口干等症状时,表示急性失血在400ml以上,如果有晕厥、四肢冰冷、尿少,烦躁不安时,表示出血量大,失血至少在1200ml以上,若出现口唇发绀、呼吸困难、血压下降至测不到、脉压差缩小及脉搏快而弱等,此时急性失血己达到2000ml,若处理不当,可导致死亡。临床表现脉搏脉搏的改变是失血程度的重要指标,急性消化道出血时血容量锐减,最初的机体代偿功能是心率加快,小血管反射性痉挛,使肝、脾、皮肤血窦内的储血进入循环,增加回心血量,调整体内有效循环量,以保证心、肾、脑等重要器官的供血,一旦由于失血量过大,机体代偿功能不足以维持有效血容量时,就可能进入休克状态,所以,当大量出血时,脉搏快而弱,脉搏每分钟增至100-120次以上,失血估计为800-1600ml,脉搏细微,甚至测不清时,失血量己达1600ml以上。临床表现脉搏有些病人出血后,在平卧时脉搏、血压都可接近正常水平,但让病人坐位或半卧位时,脉搏会马上增快,出现头晕、冷汗,表示失血量大,如果经改变体位无上述变化,测中心静脉压又正常,则可以排除有大出血的可能。临床表现血压血压的变化同脉搏一样,是估计失血量的可靠指标。当急性失血达到800ml以上时(占总血量的20%),收缩压可正常或稍升高,脉压缩小,尽管此时血压尚正常,但己进入休克早期,应密切观察血压的动态改变。急性失血达到800-1600ml时(占总血量的20%-40%),收缩压可降至70-80mmHg,脉压小,急性失血达到1600ml以上时(占总血量的40%),收缩压可降至50-70mmHg,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