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小学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1.小学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原文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喧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兴奋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王维思绪万千,提起笔来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下载后可任意编辑2.小学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教学过程:一、扣题导入1、今日宾老师要和古宜镇二小的同学一起学习23课,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随机指导书写课题中的三个生字。2、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佳节?(春节元霄节端午节中秋节)3、你们喜爱过节吗?为什么呢?4、欢度佳节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啊!但是唐朝有位诗人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齐读)。二、初读古诗,走近文本1、课题是一句千古绝唱,它出自哪首诗?出示整首诗。下载后可任意编辑2、这里的九月九日指的就是——(重阳节)。这里的“山”指的是华山,山东就是华山的东面。王维的家乡和亲人就在华山的东面。“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想念)3、谁来读这首诗?4、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读读全诗,看有什么地方不懂?——学生自由质疑,简单的问题相机解决。5、孩子们,以往我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呢?(沟通学习古诗方法:查字典、读课文理解)说得好,这是一篇文包诗,诗句的意思就藏在课文中。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走进课文,走进诗人的心灵。你们不要看书,只要用耳听边听边想象画面。(老师配乐朗读全文)6、刚才听老师读,你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7、是呀,我们一边读一边想画面,就能把课文读出味儿,读出感情来。你们想读读课文吗?(生自由读课文,约2遍。老师巡回指导。)三、诗文对比,读文悟情1、刚才你们是大声地朗读课文。这一次啊请大家再来读课文,这次是默读,不出声,边读边想,哪些句子能解释古诗,用铅笔划出来。(师巡视)2、学生沟通汇报。●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下载后可任意编辑(1)课文中有一个句子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第一行诗句的意思,你找到了吗?(生读句子: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2)15岁,还是一个孩子,而且是孤身一人离开家乡,不觉已经两年了。一年多少天?(365天)两年多少天?对,七百多天没有见到亲人了,心情是多么难过啊!谁来读读这句话?(3)诗人王维孤独一人,漂泊他乡,举目无亲,内心多么凄凉!谁能读一读这句诗?(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哪些字最能表现王维内心的悲凉?(独、异)请你再读给大家听。(4)要想把课文读得更好,就要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现在你就是那个孤独的王维,让我们一起发出感慨——(独在异乡为异客。)●理解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人们是怎样欢度这个节日的?(生读句子: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喧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2)你读这个句子有什么感受?(很兴奋)哪些词语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让你感到兴奋?(喧闹、扶老携幼、兴高采烈)(3)“扶老携幼”什么意思?(扶着老人,带着小孩。)你们有过全家人扶老携幼去逛街的时候吗?(走到一个学生身边):你们全家人扶老携幼逛街时,你的心情怎样?(我感到特别兴奋)对,这就是这句话中的词语——(生接:兴高采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