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课标要求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简述柏拉图生平和《理想国》。简述亚里士多德的生平及其对真理的追求。认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分层次问题学习】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兄弟排行第二,春秋后期鲁国人。享年72岁。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早年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曾修《诗》、《书》,定《礼》、《乐》,《周易》,《春秋》。二、基本思想主张1、“仁”的思想——仁者爱人①含义:“爱人”[三层内容:1、爱自己的亲人;2、爱他人;3、统治实行仁政]②方法:“忠恕”之道“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表现:对于统治阶级:“为政以德”——民本思;对于普通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2、“礼”的思想——克己复礼①含义:“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②礼的实践方法:“克己复礼”,“正名”(正名:指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③“礼”的主要内容:尊尊与亲亲a、于社会: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b、于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仁和礼的关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克己复礼为仁”“人而不仁,如礼何?”3、中庸之道——实现仁的方法a、中庸的含义: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②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b、中庸与仁礼的关系:①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4、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①创办私学,打破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②教育对象:孔子倡导“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从而使文化教育下移。③教学实践:重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④教学方法:善于“因材施教”⑤学习方法: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学习与复习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⑥培养目标:强调弟子要有浓厚的参政意识。“学而优则仕”。三、政治主张:1、实行“德治”,他说“苛政猛于虎”;2、统治者要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内圣外王”。(“内圣”就是具有高度道德修养的人,这种人首先要恪守他的政治伦理与理想,见利思义,甚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其次应遵循以孝悌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只有这种人才有资格出任为王,才会施行仁政,建立事功。“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才的主张,成为中国古代开明君主的标准,也是一个人治社会中政治人才的理想标准。)3、孔子的民本思想对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三)、孔子的历史地位和影响1、地位: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也是东方文化的代表。2、影响:2/4孔子是一个大思想家,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其思想内涵,经历代的损益,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还是古代大教育家,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学在民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构建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被誉为“万世师表”。他的为人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孔子在亚洲(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和世界(西方)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古希腊的先哲一、柏拉图1)政治活动1.公元前427年,柏拉图出生于雅典附近的伊齐那岛的贵族家庭,受教苏格拉底研究哲学。2.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离开雅典,开始了长达12年的游历生活。他曾三次到敍拉古,企图在此实现他的“哲学家王”的政治理想,未能成功,40岁时返回雅典,创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