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4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选择题1.秦汉时期实行朝议制度,国家大事皆由朝臣讨论后向皇帝提出意见,最后由皇帝裁定。这一制度(C)A.完全避免了决策失误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D.表明皇帝充分重视民意解析:“国家大事皆由朝臣讨论后向皇帝提出意见,最后由皇帝裁定”,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故C项正确;“国家大事皆由朝臣讨论后向皇帝提出意见,最后由皇帝裁定”,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A项说法太绝对,错误;B、D两项无法从材料信息得出,排除。2.汉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观原因是(A)A.吸取秦速亡教训B.尊儒家思想为正统C.减少了财政支出D.多次下诏释放奴婢解析:B项是汉武帝时的措施,排除;D项是刘秀时期的措施,排除;C项是客观措施,不符合题干中“主观”这一限制条件,排除。选A项。3.《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初窦太后好读老子书,辕固说:“此是家人言耳。”窦太后说,这怎么能比得上你们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诗书呢!随后惩罚辕固“入圈刺豕(猪)”。汉景帝派人往猪圈里递进一把刀让辕固得以杀猪自存。“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这反映了汉景帝时期(D)A.采用儒家思想治国B.放弃休养生息政策C.维持无为而治思想D.存在无为、有为之争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历史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中的故事表明,汉初立国,由于“匈奴之患”和秦末战乱,社会各阶层“人心思定”统治者的施政方针采用的是黄老学说的“无为而治”理论并以其为立国之本。在此时期,法家、儒学和道家思想仍时有争论,只是由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实际情况,道家的黄老之学仍占绝对统治地位,故选D项。4.公元前127年,汉武帝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这一规定(B)A.强化了汉初的郡国并行体制B.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C.巩固了刘姓宗室的血缘亲情D.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解析:依据材料“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西汉“推恩令”的具体表现。“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正确,排除D;汉朝颁布“推恩令”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A错误;颁布“推恩令”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C说法片面,故排除。5.汉代,吏、民一旦被察举为孝廉,必须先拜郎中(侍卫皇帝的官员)作为官中“储官”,后经“三署”(五官署、左署、右署的合称)因材施教、甄别考核后,才依优劣除补县令长丞等职。这说明汉代察举制(C)A.存在滥举中央官员的弊端B.无法选拔优秀的社会人才C.配有官员培养的相关机制D.实行严格的官员考核体制解析:县令长丞等职并不是中央官职,故A项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汉代察举制无法选拔优秀的社会人才,故B项错误;储官经“三署”因材施教、甄别考核,说明汉代察举制配有官员培养的相关机制,故C项正确;“储官”并不是正式官员,与官员考核体制无关,故D项错误。6.公元前115年,桑弘羊提出“均输”方案,规定:凡各地应贡物品,一律改折为当地出产的物品抵充,然后将该贡物运往需要的地区出售。后来,西汉政府又于京师设平准机构,贱时买进物资,贵时卖出。上述措施(A)A.增加了政府的收入B.加重了农民赋税负担C.旨在限制商业发展D.消除了各地经济差异解析:从材料“提出‘均输’方案”“又于京师设平准机构”中可以看出,西汉推行的均输平准政策,有效调剂物资供应,控制市场,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农民负担的问题,故B项排除;C项包含在A项之中;D项说法错误,错在“消除”。7.从西汉以后,对孔子的思想就不断有新解释出现,其中强调中央至高无上的权威却是孔子本人未曾提及的。题干反映出(D)A.君主专制必须借助儒学B.古代统治者注重礼法治国C.孔子原创儒学不合时宜D.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解析:汉代儒学的发展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材料“西汉”“孔子本人未曾提及的”反映了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大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