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52分(本试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变革时期,其主要含义是()A分封制破坏郡县制确立B贵族世袭制被科举选官制取代C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2.《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文中鼎的含义是()A权力的象征B祭祀的工具C宗法认同的证据D代表手工业制造水平3.西周的分封制较之于夏商,又有制度的创新,被称为“封邦建国”,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①宗法色彩更加浓厚②众建藩国、范围扩大③逐级分封④规范赋税制度A.①②④B.①③C.①②③D.①③④4.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认为“周人制度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实质上说明了()A.商周政治制度存在差异性B.西周政治制度的血缘特点C.宗法制与礼制之间是因果关系D.周文化的稳定性与延续性5.陈康祺在《邮潜纪闻》中记述了“(江苏)昆山徐氏科名之盛”,“三世四翰林”“四世翰林”“(安徽)桐城张氏六代翰林”的故事。这反映了()A.家族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根深蒂固B.科举制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选官制度变化适应了中央集权的发展6.春秋时期有春秋五霸的故事,这些历史故事从本质上反应了()A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B春秋社会动荡、战争频繁C分封制的破坏D周王已不是天下共主7.“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B.独主是指皇帝实行长官任命制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8.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B.扩大了统治基础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D.实现了选贤任能9.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A.分封制全面崩溃B.宗法制荡然无存C.郡县制初现雏形D.实行郡国并行制10.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这种政治制度的变化说明()A宗法制的破坏是历史的必然B中央集权最终战胜地方分权C郡县制才是封建国家统治的最重要基础D皇权专制才是国家统治的最好形式11.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12.古代选官制度中,注重品德以便于修正官员为政风气的的是()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13..开启了后代中枢机构制度的历史事件是()A西汉的推恩令B汉武帝设立中朝C隋唐三省制D明朝的内阁制14.有学者指出:“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它集中在中央。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由此可见,元代设置行省的目的是()A.监察地方B.方便地方自治C.从军事上控制地方D.提高汉族官僚的权力15.唐朝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据此判断政事堂是()A.最高议事机关B.最高立法机关C.最高行政机关D.最高决策机关16.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其与察举制相比()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B.提高了儒生的地位C.使社会各阶层流动制度化D.打破了政治权威和物质财富等级的世袭17.史学家钱穆指出:“此制用意,在于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下列语句与“此制”相符合的是()A.三代用人,贵以袭贵,贱以袭贱B.武帝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