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大题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救亡图存1.(2017高考浙江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瓜分危机加速了这场已经积蓄了十年动力的运动的到来,自1885年中国在中法战争失败后,有限现代化的弱点已很明显,1894年的那场大败更“成中国之巨祸”,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学者、官员基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尽管他们对变革的性质、范围和领导权的问题存有分歧。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进步人士倡导体制重组;激进人士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代替清王朝。在战后中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整理材料二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成中国之巨祸”的历史事件,概述“激进的改革”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的历史动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试论维新变法思想的历史作用。【解析】(1)题目要求“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事件:由材料一中的“1894年”再结合所学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战争可知“成中国之巨祸”的历史事件指的是中日甲午战争。动因:产生于19世纪末,结合所学19世纪末的相关知识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失败,《马关条约》的签署使得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因此加剧,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出现了“激进的改革”思想。(2)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回答。应该从其性质和积极影响等角度回答,首先从维新变法思想本身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和发展资本主义,这本身就是爱国和进步的,虽然结果失败了,但是它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然后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思想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答案】(1)事件:中日甲午战争。模拟精做动因:洋务运动失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加剧。(2)爱国;进步;启蒙。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1.(2016高考卷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科的教学工作。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傲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据周天度《蔡元培传》(1)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解析】第(1)问,原因抓住关键信息“德国留学期间”“校长独揽大权”“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回答。第(2)问,特点和贡献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和第一问的答案,放在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下思考。【答案】(1)北大原有管理体制存在严重弊端;蔡元培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善于借鉴国外教育管理经验。(2)特点:成立相应管理机构,权力下移;教授治校;兼容并包。贡献:力倡并推行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2.(2018高考猜想卷)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