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必备知识基础练进阶训练第一层知识点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志》记载:“魏兴,西域虽不能尽至,其大国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据此可知()A.国家分裂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B.曹魏政权中断了与西域的联系C.西域诸国与中原的交往仍很频繁D.西域依然是东西方交往的桥梁2.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逐渐涌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受到冲击,牧业开始向南推进;随着西晋的灭亡,游牧民族如潮水般涌入内地,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A.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B.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C.少数民族接受农耕文明D.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知识点二东晋与南朝3.唐朝诗人魏万云:“金陵(建康)百万户,六代帝王都。”此处的“六代”包括()A.西晋B.南燕C.北齐D.陈4.《隋书·食货志》云:“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北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如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侨立南徐州。侨立郡县的主要影响是()A.促进了长江流域的开发B.提高了地方行政的效率C.实现了北人还乡的愿望D.维护了江南士族的特权知识点三十六国与北朝5.《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中写道:北朝汉人有认庙不认神的观念,谁能定鼎嵩洛(洛:洛阳),谁便是文化正统的所在。据此推测,北朝人视为“文化正统”的朝代是()A.曹魏B.蜀汉C.孙吴D.成汉6.“迁都丧失了拓跋贵族集团的强有力支持,造成洛阳新贵与平城老人之间的疏离和对立,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酿成日后北魏的政治危机。”北魏孝文帝迁都在地理位置上,最明显的变化是()A.由南迁到北B.由北迁到南C.由东迁到西D.由西迁到东关键能力综合练进阶训练第二层1.“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A.刘备B.孙权C.诸葛亮D.曹操2.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于分裂割据局面,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中国局势的是()3.下图是《魏晋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图中历史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A.江南经济发展B.北方文化繁荣C.专制统治加强D.国家统一完成4.东晋时期,社会动荡,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发展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确保了统治秩序的平稳。材料主要说明()A.门阀政治取代皇权政治B.门阀政治是特殊条件下的一种变异C.门阀政治确保政权稳固D.门阀政治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是()A.采用汉制汉礼B.使用汉姓C.与汉族通婚D.迁都洛阳6.如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a政权的建立者是()A.匈奴族B.鲜卑族C.氐族D.羌族7.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其民族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上。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相继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旨在以“中夏正统”自居。——赵向群、侯文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材料二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摘编自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材料三(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赵翼《廿二史札记》(1)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的有利条件和主要目的。(2)据材料二分析孝文帝汉化措施的特点。(3)材料二、三中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指出导致评价不同的因素有哪些?学科素养升级练进阶训练第三层1.(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