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基础达标(限时5分钟)1.下图是汉初实行的一项政治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有利于巩固汉朝大一统的政治局面B.行政制度的多元化有利于加强皇权C.宗法制在一定程度上仍有重大价值D.该制度的实行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汉武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与右图有关的是()A.改革币制B.均输平准C.盐铁官营D.重农抑商3.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A.“与民休息”——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C.张骞通西域——解除了匈奴的威胁D.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4.某同学在做历史课堂笔记时,记录了以下西汉的史实。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A.实行郡国并行B.巩固中央集权C.开拓边疆地区D.确立儒学独尊5.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素养提升(限时12分钟)6.汉初,东方各地特别是楚、齐、赵等地的文化传统仍有很大势力,东西方各地文化习俗的差异和冲突明显。为此汉政府在东部分封诸侯王,从俗而治;在西部沿用郡县制。这表明郡国并行制()A.带有浓厚的家天下意识B.易留下地方割据的隐患C.有利于边患问题的解决D.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7.《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材料中的“元封”是下列哪位皇帝的年号()A.秦始皇B.汉高祖C.汉武帝D.明太祖8.据史书记载,汉初出现“极权丞相”现象,皇帝见丞相时,要为之起立行礼,而且“丞相有病,皇帝法驾亲至问病,从西门进入。”为改变此局面,汉武帝()A.设立中外朝制度B.颁布推恩令C.实行三公九卿制D.推行刺史制9.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再以“齐人”“燕人”“楚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大家“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逐渐都称为“汉人”。这表明汉代()A.中国的疆域基本确立B.中央集权巩固发展C.民族认同感大大加强D.政权分裂根源消除10.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西亚、中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A.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B.必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C.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11.汉武帝时期,中国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局面得到巩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帝国的版图空前扩大,拥有84个郡和18个诸侯国……皇帝无与伦比的地位在很多制度和规范中得以体现……汉朝延续了秦的很多做法。然而,汉朝之所以能够国祚长久,得益于它善于通过摸索或者以渐进的方式变通秦的举措,而且经常颇不情愿地采用一些新的控制手段。——摘自〔美〕陆威仪《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材料二(汉武帝)继位之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又于第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启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田蚡把博士中不治儒学的人一律开除,招聘数百名儒生补充进来……到了西汉末期,超过三万名儒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改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1)指出材料一中汉朝延续秦朝的两项政治制度。为了巩固空前扩大的疆域,汉武帝在监察制度方面采取了什么新举措?(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提升儒学地位的措施,并简述这些措施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局面的影响。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基础达标1.D【解析】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图片反映的是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郡国并行制不利于大一统的巩固,A项错误;郡国并行制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皇权无关,排除B项;题干中的地图主要反映宗法制的不足之处,C项错误。2.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