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国语·齐语》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指铁)以铸锄、斤,试诸壤土”材料说明春秋时期()A.齐国以铁器做农具B.齐国手工业发达C.铁器最早用作农具D.农业的精耕细作2.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顺治十八年(1661年),更强行将江、浙、闽、粤、鲁等省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政府采取此政策的直接原因是()A.维护清朝中央集权统治B.沿海民众接济反清势力C.天朝大国物产比较丰富D.东南沿海倭患日益严重3.“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最早可能发生在()A.汉都长安B.唐都洛阳C.宋都东京D.元都大都4.战国时期,人工施肥已受到广泛重视。孟子说:“凶年,粪其田而不足”。荀子认为:“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地”。由此可见()A.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C.小农经济开始形成D.农民社会地位低下5.在世界近代历史上,曾出现如下国际分工: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促成这一分工的主要原因是()A.新航路的开辟B.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掠夺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D.第二次工业革命6.有人说“工业革命从本质上就是人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过程”,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A.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B.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C.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D.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7.19世纪上半期,一个英国政论家对此这样描述道:现在看得很清楚,我们可爱的国家——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这种按照自然法则,用原料换制成品的办法使各个国家相互服务,显示人类的兄弟之情。这说明()A.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B.英国成为世界工厂C.英国对外贸易保持顺差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8.“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该思潮盛行于()A.新航路开辟时期B.早期殖民扩张时期C.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D.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9.“由于经营工商业没有获利的确实保障,一些民族资本家还用经营工商业所获得的利润,到农村去购买土地,然后出租给农民,从而兼有资本家和地主这样两重身份。”这主要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中()A.一些民族资本家为了逐利,在城市和农村“两头通吃”B.缺乏独立的生产基础,不敢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C.同封建势力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D.依靠封建地租渠道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10.李鸿章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据这一思想,李鸿章创办的近代企业是()A.轮船招商局B.继昌隆缫丝厂C.福州船政局D.江南制造总局11.1947年,上海《大公报》连载了漫画《三毛流浪记》,三毛对当时中国市场上到处充斥着某国商品感到疑惑不解,这种外国商品来自()A.日本B.英国C.美国D.苏联12.史料记载:“(甲午战争后)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民族工业举步维艰B.自然经济逐渐解体C.手摇纺车效率低下D.孟买棉纱质优价廉13.“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中共中央()A.开展土地改革运动B.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C.发起了大跃进运动D.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14.电视剧《老农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由于男劳力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