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防止碘缺乏病,通常在食盐中加入KIO3。(1)用淀粉碘化钾溶液和稀硫酸可定性检验出食盐中的IO3-,表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确认食盐中还含有K+,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工业上以石墨和铁为电极电解KI溶液制取KIO3。电解时,石墨作_________(填“阳极”或“阴极”),石墨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解过程中铁电极附近溶液pH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已知电极材料:铁、铜、银、石墨、锌、铝;电解质溶液:CuCl2溶液、Fe2(SO4)3溶液、盐酸。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电工操作上规定:不能把铜导线和铝导线连接在一起使用。请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电极材料选铜和石墨,电解质溶液选硫酸铁溶液,外加导线,能否构成原电池?__________,若能,请写出电极反应式,负极__________________,正极_________________。(3)若电池反应为:Cu+2H+=Cu2++H2↑,该池属于原电池还是电解池?__________,请写出各电极的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硝酸盐的受热分解进行探究。他们设计了如下装置分别加热了NaNO3.Cu(NO3)2.AgNO3。(加热及夹持装置未画出)(1)甲同学加热的是NaNO3。加热过程发现:装置②中产生气泡,部分石蕊试液被压至装置③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②中的气体,木条复燃;分析装置①中剩余的固体得知,剩余固体中含有N元素,且显+3价。请写出NaNO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2)乙同学加热的是Cu(NO3)2。加热过程发现:装置②中也有气泡产生,但在上升的过程中消失。石蕊试液逐渐变为红色,液体几乎不被压至装置③中。装置①中的固体逐渐变为黑色。请写出Cu(NO3)2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3)丙同学加热的是AgNO3。加热过程发现:装置②中也有气泡产生,但在上升的过程中气泡部分消失,剩余的气体也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石蕊试液也逐渐变为红色,有少量液体被压至装置③中。装置①中的固体逐渐变为黑色。丙同学据此写出了AgNO3受热分解可能的两种化学方程式:(Ⅰ)4AgNO32Ag2O+4NO2↑+O2↑,(Ⅱ)2AgNO32Ag+2NO2↑+O2↑。请你分析,可能正确的是哪一个并说明理由:;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你的结论是正确的:;(4)由上述3个实验的结果,请你推测:硝酸盐受热分解的产物可能与有关。4.已知高锰酸钾、二氧化锰在酸性条件下能将草酸钠(Na2C2O4)氧化:MnO4-+C2O42-+H+→Mn2++CO2+H2O(未配平)MnO2+C2O42-+H+→Mn2++CO2+H2O(未配平)为测定某软锰矿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准确称量1.20g软锰矿样品,加入2.68g草酸钠固体,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再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并加热(杂质不参加反应),充分反应后冷却,将所得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从中取出25.0mL,再用0.0200mol·L-1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滴定。当加入20.0mL溶液时恰好完全反应,问:(1)欲求得软锰矿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还缺一个数据,这个数据是(填数据所代表的意义);(2)若该数据的数值为250.0,则该软锰矿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为。5.一般测定样品中成分含量的实验应重复二至三次。为了测定某氢氧化钠固体中混有的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甲、乙两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I.甲同学的方案如右图所示:(1)根据甲同学的实验装置图分析,在每次实验过程中所进行的称量操作至少要进行次。(2)甲同学重复测定了三次,得到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的数据存在较大的偏差,你认为原因可能是(填序号)。A.装置内原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也被碱石灰吸收B.装置外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被碱石灰吸收C.反应完成后,装置中的二氧化碳没有全部被碱石灰吸收D.加入稀硫酸的量不足,则可能造成误差II.乙同学的方案是:称取样品mg,并溶解,加过量氯化钡溶液,过滤、洗涤、烘干,称量得固体ng。(1)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