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2019河南洛阳调研)洋务运动期间一批中国幼童到美国留学,在遭遇异样眼光后,有些人就剪掉了辫子。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提议剪掉辫子。到了20世纪初,“辫子问题”与反清斗争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得出最恰当的认识是()A.“辫子问题”受到西方文明和政治斗争的影响B.有无辫子成为表达政治立场的明显标志C.近代中国习俗的发展呈现一个曲折的过程D.剪辫体现近代中国习俗从落后向先进发展答案A题干论述了三次关于辫子的变化:其一,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一些留学生剪掉了辫子;其二,在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上书提议剪掉辫子;其三,到20世纪初,由于受辛亥革命的影响,“辫子问题”与反清斗争联系在一起,故A项正确。2.(2018河南濮阳一模)1900年,蔡元培之妻逝世,多人登门说媒。蔡元培贴出“征婚启事”:第一,不缠足;第二,识字;第三,男子不娶妾,不娶姨太太;第四,丈夫死后,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这则“启事”使说媒的人顿时退避三舍。这反映出当时()A.婚俗观念发生彻底转变B.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显现C.近代报刊方便信息传播D.新思想传播的阻力较大答案D从材料信息看,蔡元培的“征婚启事”即征婚标准,不符合传统礼教和社会习俗,许多说媒的人难以接受,这反映出当时新思想传播的阻力较大,故选D项。A项中的“彻底”表述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始于1915年,故B项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近代报刊的影响,故C项错误。3.(2018山西太原期末)近代以来,维新派将呼吁社会风俗变革作为其政治宣传的内容之一;清末新政废除了满人特权,允许满汉通婚,以同等礼仪和刑罚标准对待满人汉人;中华民国成立后,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剪辫子、见面礼节等发生变化。这说明()A.政府发挥社会变革的主导作用B.政治变革与社会变革联袂而行C.突发性是社会变革的主要特征D.政治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原动力答案B维新派的呼吁,不属于政府行为,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三次重要的政治变革,都与社会风俗的变革相关联,故B项正确;社会变革是一个前后相继、渐进的过程,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社会变革不一定都是由政治变革引发的,故D项错误。4.(2017课标Ⅲ,29,4分)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答案B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从材料信息可知,在集体婚礼上,既有体现中式习俗的“喜字纱灯”,又有体现西式习俗的“头披白纱”,这反映了当时上海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故选B项。仅从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排除A项;C项表述过于绝对;仅从举办集体婚礼无法说明政府主导整个社会习俗演变,排除D项。5.(2018江苏苏州一模)王韬在《瀛壖杂志》中提到,清季上海服饰旧礼“已亡”,“衣服僭移,上下无别,而沪为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衙署隶役,不著黑衣,近直与缙绅交际……恬不为怪”。由此可见()A.上海的社会风俗开始趋于奢靡B.传统服饰的等级观念在上海被打破C.西方服饰文化已经在上海普及D.辛亥革命后上海移风易俗成效显著答案B材料反映的是上海的服饰变革,非奢侈的社会风俗,A项错误;材料中“衣服僭移,上下无别,而沪为尤甚”表明传统服饰的等级观念在上海被打破,B项正确;C项中“普及”的说法与史实不符;“辛亥革命后”与“清季”不符,D项错误。6.(2018陕西榆林一模)《沪江商业市景词》描述20世纪初的上海:“各行贸易待评量,借作茶楼聚会场。每至午申人毕聚,成盘出货约期忙。”这反映出此时的上海()A.生活习俗已经完全西方化B.消费具有浓厚的功利色彩C.市民的消费方式发生质变D.商业活动中奢侈之风大肆增长答案B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初上海商人聚集在茶楼协商贸易,没有体现出上海生活习俗完全西方化,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上海商人利用茶楼消费的机会进行贸易,体现出此时上海的一些日常消费具有功利色彩,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商人的日常消费,不能体现市民的消费方式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