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新课标Ⅲ卷)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C)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解析:C对:根据材料“1956年”“中共‘八大’”可联想到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材料中法制建设的提出说明法制建设与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相适应。A错:材料中仅仅提出加强法制建设,并未说明法制建设的制度化。B错:新政权的组建工作是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任务,这与题目时间不符。D错:我国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是在改革开放后,与题目时间不符。2.下图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3人)。从中可以看出(D)A.打破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B.中共组织领导新政协会议C.新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D.新政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解析:从图片可知参加会议的有各民主党派、区域、军队、团体和特邀的代表,说明会议代表具有广泛性,D项说法正确;国民党统治已经被推翻,A项错误,可以排除;B、C项在题干材料中均无法体现,可以排除。3.1953年中共长治市委宣传部普选传单:“旧社会,太可恨,不把妇女来当人!新社会,大改变,男女都有平等权。积极参加大普选,认真行使民主权。”这主要是为了(B)A.宣示新中国与旧社会的区别B.准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解放妇女建立男女平等新社会D.进行民主训练实践新民主主义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男女都有权利参加普选,来行使民主权利。再结合时间“1953年”正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前夕。所以这是为1954年召开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做准备,B正确;A不是主要目的;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平等社会,故C、D错误。4.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D)A.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B.政协继续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能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D.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而继续存在解析:在新中国成立后,政协代行人大的职责。在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政协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能的过渡状态结束,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而继续存在,故D项正确,B项错误;1954年以前,政协代行人大职能,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1954年后,政协成为各党派参政议政的机构,故A、C项错误。5.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其意图是(C)A.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B.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贯彻民族平等的原则D.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以呼和浩特、乌鲁木齐取代具有民族歧视意味的归绥、迪化等词,说明人民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怀,体现了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平等,故C项正确。经济、民族风俗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D排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题干没有涉及设立自治机关,B项错误。6.以下内容摘自著名学者、作家宋云彬先生的日记。这段日记记载的会议是(C)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C.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D.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析:根据材料“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故C项正确;A项是1954年召开的,都城已为北京;B项是1924年在广州召开;D项是1931年在江西瑞金召开。7.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