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一,城市产生的过程;答:伴随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从而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然后随着工具由石器进化到金属工具,人类的手工制作达到较高的水平,并引导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也使居民点产生了分化,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城市便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了。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因此城市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二,《周礼.考工记》城制描述及含义;答:1,描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2,含义: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个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或者城内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路宽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城市左边布置祖庙,右边布置社稷坛,前面为朝廷,后面为市场,市与朝各方一百步。三,理解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答:1,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2,都: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3,市:中等规模的邑设市,这时的市相当于墟、场等。4,城: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5,廓: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外为之廓。三里之城,七里之廓。6,国: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国在周代即“或”字,或字象形以戈守土,具有防御意义,而且国与城同义,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利。四,殷周时期的城市特征;答:1,城市政治强于城市经济,城乡差别不大;2,没有完善的城墙防御设施,一般均为版筑夯土墙;3,城内有完整的宫殿、宗庙及小型公建,公建占有一定的比例;4,城市功能不完全,公建、宗庙、居住地段之间有空白地段,无建设;5,市场在城市中不明显,手工业规模小,水平低。五,了解殷商时期的城市建设概况,郑州商城、殷墟等;答:1,郑州商城: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的古代大城。平面近似方形;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城市内外有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民点及墓葬区。2,殷墟:河南安阳西北部小屯村附近的洹河南岸,为晚期商代遗址。洹河两岸十余里的范围内分布有大量遗迹,有宫室、庙宇、住宅、坟墓、窖、地牢等。“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距邯郸及沙丘,皆离宫别馆”。带状的建筑区遗址较为特别的是建筑平面多种多样,方形、矩形、长方形等。建筑全为地面建筑,用填基法在洼地或原有窖穴上填筑,或在地面上挖基坑填土夯实。第二讲一,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基本特征;答:1,规划思想体现追求自然、天道的本质,对中国古代由于交通便利而发展形成的经济中心、商旅城市有较大影响。2,城市既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统治着农村;3,都城一般由城与廓组成,城与廓形状较规则;但城与廓的关系有不同,如齐临淄城与廓重合,燕下都城与廓并列;内城为王宫贵族居住,廓一般为普通市民居住;4,城市的经济活动区域增加,有集中的市场,常在城廓地带;5,城防功能有所提高,已出现系统的排水设施;6,城市选址符合早期城市特点,多位于河流边,一些城市引河修建护城河,并将水道引入城内,一方面可以加强防御,另一方面为城市的运粮、供水和排水提供便利条件。二,秦汉时期城市的居住形式;答:自商鞅后秦采用了什五之制进行民居组织,设“里监门”对闾里进行严格管理。一般的居住地段称为闾里,多在城内各宫殿之间。闾里内:“室居栉比,门巷修直”,可见为一些院子并联排列。里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即为里的门。里内设“弹室”,专管弹压平民,每街尚有亭长。闾里也可能不全在城内。按照“匠人营国”制度,除皇城以外,居住区分为“国宅”与“闾里”两部分。“国宅”指王公贵族和朝廷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