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中国文化期末测验重点及答案2/11————————————————————————————————作者:————————————————————————————————日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3/11一、填空题1.宗教崇拜阶段: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远祖崇拜—后世圣贤崇拜的源头;近祖崇拜—后世宗法文化的先导。2.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三宝:佛、法、僧“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并称三法印。3.先秦诸子:儒道法墨阴阳兵农纵横家杂家小说家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4.先秦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西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东汉七经:五经加上《论语》《孝经》合称七经唐代十二经:“明经”科以“三礼”、“三传”合《易》《诗》《书》为九经;合《论语》《孝经》《尔雅》为十二经;宋十三经:合《孟子》为十三经。南宋四书五经:朱熹从《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篇,合《论语》《孟子》为四书;与汉代五经合称。5.程颢说:“学也者,使人求之于内也;不求于内而求于外,非圣人之学也。”程颐说:“学者不必远求,近取诸身,只明天理,敬而已矣”“格物致知”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朱熹:理气论,“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4/11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存天理,灭人欲”。6.陆九渊:“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7.科举考试:乡试、会试、殿试。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榜眼、探花。二、大题1、如何理解老子的“反者,道之动也”,中国“反向性”文化(中国文化中的“反”)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老子把事物都包含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概括为“反者道之动”。1)道动于!反!,是指!道"从!无"到!有"的生成运动&,!道"从!无"到!有"的生成运动,就是从无规定到有规定的否定运动&2)道动于!反",是指对立面的!互相依存"与!物极必反"&相互依存是!我"与!他"’!显"与!隐"’!阴"与!阳"’!虚"与!实",!动"与!静"的暂时平衡&如老子所言:!有无之相物极必反是对待双方的平衡被打破,当一方获得过度发展而导致向另一方的转化&!阴盛阳衰"!否极泰来老子的!反也者,道之动也"就可译为!道所启动的是反向转化"3)道动于!反",是指!道"的运动是使万物!回归"于道&回归是从有入无,是文明的归藏’归潜’归化,是与道俱化①在第一层次上,!反"的回归义是指死亡"&②!反"的回归义是指!人性自然"的回返因此,在人性回归主题上,反是归潜,是对有死速朽和归因空无的超越,是生存意义上的文明智慧通化&③反"的回归义是指!始卒若环"的大化&!反"的回环式的回归义,就不再是线性的生成’逆反’对反’反转’平衡,!反"不再是逻辑的单行道运作,而是大道圆通,是圆观宏照和化感通变老子’庄子的!反"道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反向性"思维方法的体现与运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5/11美国学者郝大维指出:!中国文化传统是由反向性概念奠定的&"老子“反者道之动”的命题对中国哲学中辩证思想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儒家’道家’墨家’阴阳家等先秦诸子是这种!反向性"文化的典型体现,秦汉以后的经学’玄学’佛学’理学’心学’朴学等同样是这种!反向性"文化的精神传承&然而,人们却大多将这种!反向性"文化简单片面地解释为!复古"’!倒退"’!回返",从而遮蔽了!反向性"文化的丰富意蕴,2、恒、常、庸①《庄子》的关键词“庸”和《老子》的概念“恒”“常”,都是指向和描述“道”之特性的重要线索。某种程度上,“恒”“常”是指向“庸”,而“庸”又含藏“恒”“常”。“恒”“常”“庸”,它们就是对“道”的非限定之限定的强名,就是寓短暂于恒久、寓非常于日常、寓无用于有用、寓变易于不易。②“恒”“常”约有三层含义:一是形容词性,即“恒常的”,如“道可道,非常道”;二是副词,即“经常”“恒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