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中国文学史精要》(1)总复习参考资料第一讲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文学革命”的正式提出是在1917年2月。五四精神:一是主观精神,二是人文精神,三是启蒙精神,四是科学精神。民主和科学是两面大旗。《新青年》: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时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创刊号登载陈独秀的《敬告青年》一文,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端。早期所刊文章全部为文言,1916年起,白话文开始增多。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1917年编辑部迁到北京。1920年编辑部迁回上海,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1923年迁往广州,成为中共的机关刊物,由瞿秋白主编。1926年7月终刊,前后共出版63期。1918年5月第四卷第五期上发表了鲁迅的《狂人日记》,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1917年1月,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章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大力倡导白话文。他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1917年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主张,即“三大主义”:平民的文学、写实的文学、社会的文学。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应该重新发现“人”,在于助成人性的健全发展。周作人以“人道主义”的观念,从文学与人的精神联系出发谈论文学变革。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1)以人道主义观察、研究、分析人生诸问题(2)文学是人性的(3)文学是为人生的:人的文学(4)文学性散文(美文)的提出:在理论是确定了散文的地位,把散文作为文体概念进行了规范。文学革命的特征1、理论预设,创作滞后;2、功利为主,审美为辅;3、反封建,重启蒙为主,文学自身本体追求为辅;4、语言、形式变革为主,文学的内涵更新相对滞后;5、具有未完成性。提出了文学革命的目标,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都是去实现其目标的过程。文学革命的意义(一)体现了思想解放和思想启蒙特征。(二)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重要力量(三)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四)使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2/19文学社团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4日成立于北京,1932年解体。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成立的第一个纯文学社团,也是《新青年》后第一个主张文学革命的团体。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茅盾等12人,会员有200余人。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人生而艺术。创作方法上倾向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是文学史上的人生派。主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等创作方面:描写真实生活,反映社会问题,注重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促进了20年代问题小说的繁荣。2、创造社:1921年6月8日于日本东京成立。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反帝反封建最重要的社团之一。发起人:前期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后期:冯乃超、杨汉生等。刊物:(1921-1930)前期《创造(季、月、旬、日)刊》;1925年后,《洪水》、《文化批评》、《流沙》、《星星文艺》等主张:前期强调为艺术而艺术,认为对美的追求是艺术的核心,在文学理论上崇尚自我,注重个性,主张忠实的表现“内心的要求”,反对为人生而艺术,反对写实主义、自然主义,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1926年后,一些成员投身革命活动,由浪漫主义转入现实主义,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从事并推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和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建设。创造社的文学观念前后期呈现出明显的矛盾。就是在同一时期,也存在含混和矛盾性。创造社的文学观念和人际关系都不是十分和谐一致。3、新月社:1923年在北京徐志摩、胡适等发起聚会,1924年底发展为新月社俱乐部,成员较复杂,文人、银行家、政客、交际花都有。1933年消亡。发起人: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主要探讨新格律诗的创作,对新诗进行了有意义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推动了新诗形式上的发展与繁荣。推崇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强调文学表现人性的纯正与文学的形式革新。4、语丝社:语丝社于1924年11月17日在北京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