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中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n家庭因素n过高的期望、过分的溺爱、爱的不够等n学校因素n教育结构的不合理、学习压力、人际关系、教师教育方法的失当(优生、差生、教师情绪)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完善n个人因素n独生子女承受力低,内心冲突、认知差异等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n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营造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个人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让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或解除,儿童是否受到感化,全部决定在我。”第四节中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对青少年进行心理教育的方法n具体方法:心理讲座、心理课、个体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n通过心理讲座和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的开展,可以帮助全体学生普及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达到预防的作用。心理咨询主要是针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帮助;团体辅导主要用于学校的班级管理和学生的个人成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n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是人整体素质提高的一项奠基工程,是现代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理念渗透在教育观、学生观和人才观之中,同时也将成为追求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每一个学生的内在需要。因此,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人际交往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自我的发展、心理的调适、信息的沟通、各种不同层次需要的满足、人际关系的协调,都离不开人际交往。为什么有的人不能从人际交往中得到快乐?人是社会的动物,人际交往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种需要。在人际交往中,有些人过分留心、处处算计、总怕吃亏上当,这当然得不到快乐。可以说,这样的人还没有领悟人际交往的真正内涵,因此他无法体验到交往中的快乐。俩人互相交换一个苹果,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俩人互相交换一个主意,一人就有了两个主意,这个例子是交往的实质内涵的一个体现。此外,交往的意义还在于增大个人的心理空间,减少彼此的心理距离,建立“我们感”。这些都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社会需求。消极的情绪,如不快、痛苦、愤怒、失望等,会影响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这点不言而喻。这些消极情绪的产生,可能来自某种压力、或者受挫、或是某种丧失。每个人都要学会在生活中对付这些不良情绪,这也是个人成长的一种重要表现。现代社会主张个性独立,人际交往也日益复杂,如果说在一些场合,或和某些人的临时性的交往需要一些表面的客套、应酬,那么,建立和发展深入持久的人际交往,最重要的是坦诚相见、表达真实的自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们并不喜欢那些假扮的圣人。当然,如果是自己身上存在着明显的缺点,理应努力克服和改正。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审视、认识自己和他人,不断领悟人生,这是人际交往的内涵之所在。一、区分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一般来说,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正常状态、不平衡状态与亚健康状态,与这三种心态相应,其社会行为方向也表现出十分重要的特点。在没有较大困扰的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处于正常状态之中。这种状态之下,学生的行为基本上预期价值观体系、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相一致,是一种健康或者优秀的状态。第二种状态是不平衡状态。一旦发生了扰乱正常生活、引起人们消极情绪的事件,如受到挫折、需求得不到满足等,就会进入一种不平衡状态,这里指学生处于挫折、焦虑、压抑、恐惧、担忧、矛盾等状态。一般来说,学生在生活过程中会不断地经历各种不平衡状态,这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的面对不平衡状态才会带来发展或者成长的契机。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不断打破对象的平衡,促进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