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小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图形知识的开始,本课时主要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教材先通过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的6个面展开,帮助学生认识表面积的概念。这样可以把表面积的概念与刚刚建立起来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很好的联系起来,为下面学习计算表面积做好准备。接着,通过例1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关于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材中没有给出计算公式,而是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计算,这样安排有利于他们更好的掌握表面积的概念及有关计算,有利于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学情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并对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即学生已经明确了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6个面,而且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的基础上教学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还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的理解,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设计理念: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积极创设各种有利于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和相互启发。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加强对学生活动的设计,使活动的内在结构以及活动之间的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求知的探索态度,善于求新、设疑、迁移的学习能力,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动手操作能力。其次、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学习和实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选取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经验背景的活动,按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第三、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并制定科学探究活动计划,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实验、记录、统计等,有利于学生思索并得出结论。第四、探究活动要在情感态度上与儿童贴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学目标: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2、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具、学具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长方体和正方体学具、直尺。教学过程:一、创设活动情景,复习导入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了,下面请同学们把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这些长方体或正方体先标上“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然后,沿着棱剪开,看看得到了什么样的形状,想一想要想做这样一个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纸盒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盒呢?涉及到什么概念呢?看书33、34页,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交流汇报生1:上下两个面、左右两个面、前后两个面的面积相等。生2:知道了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们的表面积)简析: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表面积的概念,通过让学生亲自操作,认真观察,使其更清楚的看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也为下面学习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做好准备。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2、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师:既然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那么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呢?请你们用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纸盒,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合作完成。生合作探究计算方法,汇报如下:生1:我们组列式是6×5+6×5+6×3+6×3+5×3+5×3,分别求出长方体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的面积,再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就是它们的表面积。生2:我们组列式为6×5×2+6×3×2+5×3×2。我用6×5×2求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用6×3×2求出前后两个面的面积;用5×3×2求出左右两个面的面积,然后把三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师:还有别的方法吗?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