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本单位的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本质是对公共组织财务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对财务关系的协调。3、公共组织预算:指公共组织根据国家方针、政策,按照各自工作任务和事业计划编制的并经过规定程序批准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包括:行政单位的单位预算、事业单位的单位预算)4、公共预算管理的意义:公共组织预算是公共组织履行自身职能的财力保证;公共组织预算有利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实现财政的收支平衡;公共组织预算有利于提高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水平。(1)增量预算法又称调整预算方法,是指以基期预算的具体数字为基础,根据实际执行情况和预算期业务量水平及有关影响成本因素的未来变动情况,通过调整有关原有费用项目而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2)零基预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不考虑基期情况,对预算收支以零为基点,对预算期内各项支出的必要性、合理性或者各项收入的可行性以及预算数额的大小,逐项审议决策从而予以确定收支水平的预算。5、定额定员管理制度:定员定额是指确定公共组织人员编制额度和计算经费预算中有关费用额度标准的合称。定员即定编,它是国家编制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对单位规定的人员编制和定员比例所规定的人员指标额度。定员分为两类:一是按照机构的级别和类型规定的定员,即按照所属行政区等级,考虑人口因素,分为若干个等级,按级次规定其人员数额;二是按照比例定员,即按照特定的业务计量单位所规定的人员比例来确定人员编制。定额主要是指确定预算的经费开支定额,即经费预算定额。它是根据各单位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对其财力、物力的消耗、补偿、配备、利用等方面所规定的经济指标额度。定额有三种分类:一是人员经费定额和公用经费定额,二是综合定额和单项定额,三是货币定额和实物定额。6、公共组织单位预算管理办法(1)行政单位:收支统一管理;定额、定项拨款;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2)事业单位:核定收支;定额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7、公共组织收入:指公共组织为开展业务活动以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1)分类:行政单位收入的分类(财政拨款收入和其他收入)、事业单位收入的分类(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民间非营利组织收入分类8、财政拨款收入:指行政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财政预算资金,包括一般预算拨款、政府性基金预算拨款。9、财政补助收入:事业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包括基本支出补助和项目支出补助。10、财政拨款(补助)收入的管理要求:(1)按单位预算和用款计划申请取得财政拨款(补助)收入。(2)按业务活动进度和资金结余情况申请取得财政拨款(补助)收入。(3)按规定用途申请取得财政拨款(补助)收入。(4)按照财政资金支付方式申请取得财政拨款(补助)收入。(5)按预算管理关系申请取得财政拨款(补助)收入。(6)对账管理11、非财政补助收入的管理(1)事业收入:指事业单位通过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内容:不同类型单位收入内容不同基本要求: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组织事业收入;保证事业收入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必须将公共利益放在首位;严格执行资金的管理规定(2)经营收入:指非营利组织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要求:正确处理专业业务与附营业务的关系;划清经营收入和事业收入的界限;经营收入要纳入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领取营业执照,照章纳税;按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报批手续;12、公共组织支出:(1)行政单位支出:行政单位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和完成工作任务所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2)事业单位支出: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其他活动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其他支出)特点:不能直接获得补偿;不以营利为目的;一般与收入不可配比;分类: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性质不同,支出的分类科目也有区别。13、经费支出的管理要求:(1)遵守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严格按照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