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生育期及需肥规律一、小麦(一)生育期1、播种期:播种日期,以月/日表示。由于冬季气温由南向北依次降低,小麦播种期提早而成熟期推迟。生育期自南向北逐渐延长。2、出苗期:小麦第1片真叶露出地表2~3cm时为出苗,我省10月上中旬。3、三叶期:田间50%以上的麦苗,主茎第3片叶伸出2cm左右的日期。4、分蘖期:田间50%以上麦苗第1分蘖露出叶鞘2cm左右。5、越冬期:我国北方冬麦区有明显的越冬期,长江以南无明显越冬期,但在越冬期间气温有回升,麦苗仍缓慢生长。越冬期一般为12/20~2/10。6、返青期:50%以上麦苗年后新长出的叶片(多为冬春交接叶)伸出叶鞘1-2cm,安徽省大约为2/10。7、起身期:次年春季麦苗由匍匐状开始挺立,一般比拔节期早7~10d。8、拔节期:全田50%以上植株茎部第一节间露出地面1.5~2.0cm时为拔节期。安徽省一般为3/10左右。9、孕穗期(挑旗期):全田50%茎蘖旗叶叶片全部抽出叶鞘并完全展开。10、抽穗期:全田50%以上麦穗由叶鞘中露出穗长的1/2时。安徽省为4/20左右。11、开花期:全田50%以上麦穗中上部小花的内外颖张开,花丝伸长,花粉粒散出。12、成熟期:包括乳熟期(15d左右)、蜡熟期(5~7d)和完熟期。(二)需肥规律小麦不同生育期对养分的吸收,一般是随着生育期的推进,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氮,磷,钾的绝对量增加,而单位干物质含有量渐趋减少。不同生育期植株体内营养元素的含有量并不能直接反映小麦各生育期对营养元素的吸收量,为给小麦生产中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还必须了解小麦各生育期对氮、磷、钾的吸收规律。1、小麦从出苗经过分蘖到拔节,是苗期阶段。适期播种的小麦从播种到出苗约5-6天,小麦在幼苗建成过程中从种子萌发、出苗到三叶期以前,生长消耗的物质主要依靠种子胚乳中贮存的养分。从小麦第一片绿叶伸出芽鞘后,植株就由胚乳营养向独立营养过渡,根系就已经开始从土壤中吸取矿物质营养;由于苗期阶段植株生长量小,吸收养分的绝对量不大,直到麦苗起身前,体内积累的氮,磷、钾还不到小麦一生吸收总量的1/5;当第三片叶出现,小麦就彻底转向独立营养,一般由出苗到三叶期需12-15天。进入生长中期以后,吸收进程明显加快、吸收量也迅速增加。苗期(冬小麦还包括越冬和返青两个时期)阶段小麦幼苗是以生长分蘖和根系为主,良好的养分条件可使幼苗叶片的光合作用进行旺盛,加速有机物质的合成,促使提早分蘖。一般早生的分蘖都有发达的根系,吸收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的能力强。提早分蘖有利增加有效分蘖数和形成大穗,为以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打好基础。苗期适量的氮素可以促进分蘖,加强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的积累。分蘖期如果缺氮,则幼苗生长细弱,叶色淡,叶片狭小,分蘖少,次生根发育不良。但氮素不宜过多,过多时会产生以下不良影响:第一,幼苗强烈分蘖,迟生的细小分蘖到后期得不到充分的阳光,常不能抽穗,成为无效分蘖,影响产量;第二,使幼苗茎叶生长过旺,早期郁蔽,通风透光不良,以致茎秆软弱,容易倒伏;第三,土壤中含氮的无机盐类如果浓度过高,往往抑制根系的发育,影响对养分的吸收,且由于地上部分的生长大大超过了根系的发育,对小麦后期的生长发育不利。因此,小麦苗期应保持适宜的氮素营养水平,以达到提早分蘖并控制无效分蘖的目的。小麦苗期的磷、钾营养也具有重要作用。磷能促进植株体中糖分和蛋白质的代谢,使麦苗早分蘖、早生根,根系发育健壮。如果磷素不足则糖分和蛋白质的代谢水平降低,光合作用削弱,分蘖减少,根系发育受到抑制。钾素可以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形成和转化,在氮、磷素的配合下,增强钾素营养可使幼苗的分蘖节中贮存较多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单糖和双糖类)。苗期的养分状况不仅对小麦的营养器官有影响,并且对穗的形成也有一定的作用。在这个时期有良好的养分条件,可以促进穗原始体的形成,增加小穗数和小花数,并提高成穗率。群众称小麦是“胎里富”的庄稼,充分说明小麦苗期营养的重要性。2、小麦从拔节经过孕穗到抽穗,是形成麦穗的主要时期,所有的分蘖,一部分抽穗成为有效分蘖,另一部分就在这一时期逐渐死亡成为无效分蘖。与此同时,由于气温逐渐升高,茎秆和叶片的生长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