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课程:我来做个小导游一、课程开发的背景:1.课改中课程建设的需要;开学初,在年级组大德育课程整合的备课讨论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语文》《品德与社会》《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等学科中,都包含着了解家乡、爱家乡、介绍家乡等与家乡相关的一些内容,怎样通过整合,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避免时间的重复浪费。《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和《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建设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的指导意见》中都指出的学校的课程建设包括“实践活动类课程”。这列课程主要指与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生活技艺、科技教育、班团队活动、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等内容相关的课程。这类课程应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导向,旨在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探究自然、了解社会,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科学探究、团结协作、服务社会的能力。2.第二课堂实践的需要;学校每学期一次的第二课堂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以爱家乡为主题的系列课程,这个学期三年级区的是“云栖竹径”,是杭州十景之一。3.三年级学生成长的需要:三年级的学生处于学校的中段,在语言的积累下,他们逐渐开始有了丰富的语言表达需要,也有了展示自我的需求。我校是一所开放性的学校,每学期都要迎接大量的参观访问团体,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学生的机会。4.G20,争当小主人的契机;2016年9月,G20峰会在杭州召开,我校积极响应杭州市教育局“当好东道主,服务G20”系列主题活动,迎接G20峰会。梳理我校以爱家乡为主题的第二课堂系列活动和三年级学科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发现都与爱家乡的情感激发有关,内容都很不错,用怎样的载体像一条项链一样,把这些看似散乱的珍珠串联起来?经过年级组的讨论,我们最终确定了用《品德与社会》中的“我来做个小导游”为载体,组织学生开展了系列活动。二、课程资源分析:学科内容目标课时《品德与社会》《我来做个小导游》1.知道热爱家乡就要了解家乡的人文自然景观和民风、民俗。2.在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的过程中,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3.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2《人自然社会》《我与杭州》美丽的浙江杭州真美1.认识浙江省所处的地理位置,知道浙江省是全国有名的旅游大省,了解浙江旅游资源的种类。2.认识浙江四条黄金旅游线路,了解并会简单描述四条旅游线路的特色。3.通过介绍自己去过的风景点,发展学生整理、概括、表达等能力。24.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浙江的热爱之情,诱发学生参与旅游的愿望。《语文》口语交际——介绍家乡的景物1.通过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景物,增强热爱家乡的美好感情。2.让学生初步掌握“抓住特点介绍景物”的方法。3.引导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学会交际,提高口语交际能力1第二课堂时间活动云栖竹径1.走向美丽的大自然,开拓视野,增长知识,亲近自然、感受生活,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爱大自然的情感。2.让同学们在呵护绿色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3.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增进同学感情。4背景本学期杭州市西湖区德育教育的重点:开展好“当好东道主,服务G20”主题活动三、课程目标:1.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并能用“抓住景物特点”的方法来介绍一处景物,并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2.配合景点的介绍,学会制作简单PPT。3.在实践小导游中,加强与人交流的能力,培养自信的风采与关怀他人的品质。4.通过家乡小导游的实践体验,知晓家乡风景名胜、及其历史文化、风情典故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崇敬之情;增强宣传家乡、服务社会的责任心。四、课时的安排:课内指导:5课时课外实践:6课时左右五、课程板块设计:(一)课程准备阶段梳理课程内容,整合并选择综合实践活动载体,教师分课时备课。(二)课程实施阶段课内指导,分工合作,撰写导游词,并学会制作简单PPT帮助介绍,优化导游礼仪。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开展活动,走进西湖十景,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进行介绍,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改进。(三)拓展延伸阶段由此拓展,各级各地来校参观接待,学校大型活动,以及家长外出中的小导游活动。六、课例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