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作业时间:月日1.战国文献中出现了“九州”的地理概念,豫州,并州,冀州等皆属中原,而如北方之幽州,南方之荆州,东南之扬州都已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宜居地。“九州”的出现()A.加速了统一局面的到来B.表明原有封国不复存在C.适应了尊王攘夷的需要D.是华夏文明扩展的结果答案:D解析:在夏、商、周时代就存在“九州”的地域区划,故“加速了统一局面的到来”错误,排除A项;“九州”的地域区划和诸侯国的划分并不冲突,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根据我国九州“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宜居地”,说明华夏文明发展,周边的少数民族之地也成为中国九州的一部分,故D项正确。2.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把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都控制在统治集团手中。这种分封的变化()A.形成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B.确立了血缘情感统治的主要方式C.实现了中央对土地的直接控制D.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的影响。根据所学,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形成于秦代,故A项错误;西周分封制是血缘关系与政治等级相结合的主要统治方式,故B项错误;郡县制下中央能直接控制地方,故C项错误;“把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都控制在统治集团手中”打破了原有方国之下的血缘组织关系,故D项正确。3.在档案文献的编纂与传承之中,殷商的文字多以卜辞为主,专门记录鬼神之事,而殷商之后的文字以史官记事为主,如“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据此转变可推断周代()A.逐渐进入有文字依据的信史时代B.文字书写趋于简单与规范C.神权与王权进一步结合D.对人的社会实践更为尊重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历史文献和思想转变。步入信史时代是从商朝开始的,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文字记录情况,不是文字本身的书写问题,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周朝神权和王权的结合不像商朝那般紧密,故C项错误;据题干中“殷商的文字多以卜辞为主,专门记录鬼神之事”到“殷商之后的文字以史官记事为主,如‘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可知,记载内容由重鬼神到重人事,反映了人的作用逐渐被重视,故D项正确。4.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里说:“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乱自京师始,而共和行政焉。”司马迁在此沿用了西周史官这一段记录,并以公元前841年作为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端。这主要说明()A.司马迁所述内容是第一手史料B.贵族共同协商执政以应对危局C.周召共和开启了共和制的开端D.贵族干预政治表明分封制崩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西周政治的特点。司马迁所处的西汉时期距西周年代久远,其对西周历史的著述是根据西周史官的记录而成,并非第一手史料,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乱自京师始,而共和行政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厉王由于施行暴政,引发了国人暴动,召公和周公两相协商共同执政以应对危局,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共和行政”指的是召公和周公共同行政而非共和制的开端,故C项错误;根据史实不难得知,分封制走向崩溃是在战国而非西周时期,故D项错误。5.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段话重在强调分封制()A.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B.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C.促进了各地区文化交流D.加速了中华民族的融合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对中原文明传播的作用。根据题目中关键信息“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得出,分封制的实行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故A项正确;材料未强调分封制对西周统治的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原文明向外传播,没有体现各地区的文化交流,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融合的信息,故D项错误。6.西周时期,有彝铭(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上载有“铸兹宝簠以享以孝于大宗皇祖、皇妣、皇考、皇母”和“其万年子子孙孙永用享孝于大宗”等语句。这些铭文反映了当时()A.宗法关系与皇权相结合B.血缘关系影响政治生活C.祭祀旨在宣扬君权神授D.僭越周礼的行为被遏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西周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