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泰二中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传统,最重文字。史官文化特别发达,书写系统特别强大,因此有数千年不曾间断的历史记录,留下的史料浩如烟海,世界各国,罕有其匹。中国文字分两大类,日用文字是写在简帛类的软材料上,纪念文字是铸刻在金石类的硬材料上。前者易朽,保存不易,以往发现比较少。研究古文字,过去是靠甲骨金文,以及陶文、玺印文和石刻文字等零星材料。东周甲骨,目前有一些发现,数量很少,没有文字。但东周金文却数量可观,与商代西周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商代铜器往往没有铭文或只有短铭,短铭多为以地为氏和以官为氏的族氏徽号,外加日名。西周铜器多为家族铜器,铭文变长,或记祭祀祖考,或记媵女嫁妹,或记官爵册命,或记军功受赏,或记土田交易,或记诉讼获胜,皆与家族荣誉有关。春秋铜器,特点是喜欢自报家门,说自己是某某之子、某某之孙。这种铭文的流行,恰好说明,世族分衍,血缘稀释,他们已经离开自己的祖先越来越远,古代的族姓制度正日益解体,姓氏合一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战国铜器,刻铭增多,铸铭减少,开始出现物勒工名的现象。物勒工名,不是现代的发明注册,而是体现三级监造的工官制度。很多铜器都是由官方监造,陈放或收藏在宫庙、府库和衙署,而不再是西周时期的家族铜器。简帛古书,历史上有多次发现,对古代学术有巨大影响。但爆炸式的大发现,离我们很近,主要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也就是最近的二三十年。大批战国古书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先秦诸子翻开了新的一页。战国文字研究,起步较晚,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是在20世纪的50年代,它的第一步工作就是为文字分国。王国维写过一篇短文,《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观堂集林》卷七,1—2页,收入《王国维遗书》第一册,上海古籍书店,1982年)。他把战国文字分为东西二系。秦国文字直接继承西周,属于西系;六国文字是西周文字的变种,甚至保留了一些更古老的写法。20世纪,商代甲骨文的破译是靠宋以来的金石学,宋代破译商周金文是靠汉代的古文之学,汉代古文之学所谓的古文是简帛文字。现代简帛学的兴起,其实是一次伟大的历史回归。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空前繁荣。《三国演义》讲,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大开大合是在这一时期,思想空前活跃,自在情理之中。研究中国思想史,谁都绕不开先秦诸子。所谓先秦诸子,其实就是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一部中国思想史从何说起,毫无疑问要追溯到这个时代。研究先秦诸子,以现在的水准而言,恐怕离不开简帛古书。简帛古书,目前所见,最早的材料正是属于这一时期。我们以当时的材料研究当时的思想,如与古人面对面,这是何等幸运。先秦诸子对中国精神影响之大,无论怎么估价都并不过分。他们留下的精神遗产一直影响到现在。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大地说,这是中国的第一次启蒙。(摘编自李零《东方既白——中国的第一次启蒙》)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特别发达的史官文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史料,也保存了强大的书写系统。B.西周铜器一般多为家族铜器,皆与家族荣誉有关,涉及的范围和内容非常丰富。C.直到上世纪末之前,历史上发现简帛古书的次数虽然多,数量却一直不是很大。D.简帛古书是研究先秦诸子不可或缺的最早的材料,它使研究者得以与古人对话。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秋时期,古代的族姓制度正日益解体,世族分衍,血缘稀释,姓氏合一不可阻挡。B.战国时期,铜器上的刻上去文字增多,很多铜器都是有工官监造,由官方陈列收藏。C.近二三十年大量出土的简帛古书,使得无论是文字研究还是思想研究都更接近古人。D.商到战国时期,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空前繁荣,先秦诸子恰好属于这个时代。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秦诸子的文章属于日用文字,因为都是写在简帛类的软材料上。B.甲骨文金、文、陶文、玺印文和石刻文字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