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市中学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4月月考高一年级历史试题说明: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考试时间为60分钟,卷面总分为100分,考试完毕后,只交答题卡。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1.原始社会“所种土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材料所反映的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个体农耕C.石器锄耕D.牛耕2.中国是农业古国,每年立春日,都十分重视“鞭牛迎春”这一传统活动,唱词为“一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民安,三鞭曰天子万岁春”。这一现象与我国古代哪一耕作方式有关A.石器锄耕B.刀耕火种C.牛耕D.千耦其耘3.我国自古以来流行着“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说法。它所体现的是A.小农经济B.重农抑商C.商品经济D.重男轻女4.中国古代,有些朝代的政府将不在户口册内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这反映当时政府A.要求民众纳税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C.不要求民众纳税D.只要求“盗贼”纳税5.从秦代到清代,在各种形式的土地制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A.君主土地私有制B.贵族土地私有制C.自耕农土地私有制D.地主土地私有制6.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B.战国时代的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自耕农土地是不能买卖的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自唐代开始实行7.农业文明催生了较为完善的土地制度。“这是按人口分配的土地制度,但仅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不触动地主原有土地”。这段材料描述的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B.王田制C.均田制D.方田均税法8.明朝中期,山西大同等处,“膏腴土田……悉为豪强占种”。这反映了当时A.农业耕作技术提高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自然经济解体D.土地兼并严重9.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四大经济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四大经济区是指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B.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特点划分而成C.各经济区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D.黄河流域始终是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10.据统计:若以秦岭—淮河为界,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北方人口户数占全部人口户数的77.5%,南方占22.5%;按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之户数,北方约占37.3%,而南方占62.7%。造成以上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战乱,南方政局相对稳定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交通的发展与进步D.南方统治者实施仁政11.我国古代因为各种因素出现了多次的人口流动,其主要趋势是A.由内地流向边疆B.由边疆流向内地C.由北方流向南方D.由南方流向北方12.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文渊薮”的说法,反映了A.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政治重心南移B.政治重心南移带来经济重心南移C.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D.南方自古以来人才聚集13.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A.北宋中期B.元末明初C.明末清初D.鸦片战争时期14.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15.据《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这说明了①唐朝时的市有时间限制②唐朝时市坊分立③唐朝时对市有一定的管理限制④唐朝时期商业繁荣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②④16.明清时期商业呈现高度繁荣的局面,主要表现不包括A.国内外市场扩大B.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D.江南出现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17.“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在这场“商业革命”中A.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B.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C.形成区域性大商帮D.广泛使用金属货币白银18.《乔家大院》、《晋商》、《徽商》等电影、电视作品使明清的“商帮”走入人们的视野,对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商业群体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A.政府大力支持B.具有地域性C.长途贩运活动为主D.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