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⑴学习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⑵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及停顿。⑶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⑷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⑸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感受词精练优美的语言。【重点】1、学会词的朗诵方法,掌握正确的停顿,能够找出诗歌的重音。2、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理解“诗化”形象的内涵。3、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难点】1、理解“封、飘、望、舞、驰、惜”等动词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2、理解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鉴,体会他豪迈的伟人情怀,并树立正确的历史人物观。教学流程一导入1、课前热身:、对话1:古今往来,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大雪,大家能背几句吗?明确: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巻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祖咏《终南望余雪》中的“终南阴岭秀,雪尽马蹄轻。”卢纶《塞下曲》“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郊,雨雪纷纷连大漠。”“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2、情境导入:毛泽东这个名字,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字。但这是作为一个革命领袖的名字为大家所熟悉的。其实,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政治家,他的诗词造诣,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词《沁园春·雪》(板书课题、作者)。“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内容与“沁园春”词牌无关。二、诵读,读准字音,把握基调(重点指导上阕朗读)1、师:请同学们大声读这首词两遍,看谁读得最气度非凡!(学生大声自由朗读)2、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词?(一生读,老师评价)(又一生读,老师评价、激励)3、师:“望长城内外”我有两种读法,你认为怎样合适?(老师读,学生思考,评判,师生确定应该“望”字的重音、语气,梳理“望”字领起的内容)4、学生齐读“望”字领起的这几句。5、师:“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又该如何读呢?(师示读,还用两种语气)(学生思考,评判,确定气势)6、学生齐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7、师:既然语调高亢就显得有生机,哪“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该怎样读?老师在几年前读这首诗,是这样读(师慷慨激昂地读),可是我今天想闭起我的小眼睛,这样读(师深情地读),同学们品味,哪一种更合适?(学生思考,评判,确定语气与感情)8、学生齐读“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一句。三整体感知:老师范读或学生范读,要求: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并思考:你能找出概括上下阕内容、堪称全词骨架的句子吗?对话:听老师把这首词朗诵一遍,请大家思考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各写什么?①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②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③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明确: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前半句是总结上阕,后半句是引起下阕。明确:上阕:描写北国雪景,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三、品读,领略意境。(重点学习上阕)1、师:请同学们采用这样的方式自学:屏幕出示:赏析一词:我认为“”一词好,好在⋯⋯描绘一句:“”一句,使我仿佛看(想)到了⋯⋯学生自学,讨论学情预测:学生比较认可的词语可能有:“顿”“内外、上下”“千、万”“山、原、长城、黄河”“红、银”“舞、驰”等词。老师指导,学生品味、朗读。学生想象的美景根据情况而定,老师合理引领。明确:①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