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长春市九台区2020届中考语文黑白卷一一.积累与运用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人生有一首诗,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往往并没有读懂它,而当我们能读懂它的时候,它却早已远去。这首诗的名字就叫青春。青春仿佛是一种宣言,它昭示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激情①青春也是一种姿态,心有猛虎,细嗅蔷薇;青春也是一种勇气,带着加速度在奔跑,渴望找到未来的答案。青春是那么美好,在这段不可复制的旅途当中,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记忆。不管他是迷茫的、孤独的、不安的,还是欢腾的、炙热的、理想的,它都是最闪亮的日子。雨果曾经说过:“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就将褪色。”是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挥霍的。只有这样,当有一天我们回首来时路,和那个站在最绚烂的骄阳下,曾经青春的自己告别的时候,我们就可能说:谢谢你!再见!那今天就让我们在那些也许正青春,也许不在青春的人们的身上,去感受青春永恒的(mèi)力。节选《朗读者》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拼音填汉字。绚mèi力2.序号①处所填标点应该是“”。3.“独一无二”短语类型是。4.句子中加点的一对关联词搭配不当,应将其中的“_______”改为“_______”。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把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B.《资治通鉴》是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C.谦称是表示自谦的称呼,如:卑职、愚、不才、鄙人等。D.《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五经”。6.古诗文默写(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2)蒹葭苍苍,______。(《诗经·蒹葭》)(3)__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山不在高,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5)古往今来,凡志存高远者,“无求”于名利,却“有求”于大道。虽“不戚戚于贫贱”,但有“A.安得广厦千万间,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济世情怀:(6)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诗句是:“,?”二.阅读(一)文言文阅读(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落英缤纷()(2)处处志之()(3)寻病终()(4)无论魏晋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9.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豁然开朗”这一词语,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B.选文第二段主要写了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C.桃源人见了渔人“乃大惊”,说明桃源人一向以耕作为业,从未见过捕鱼的人。D.“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10.如何辩证地看待作者虚构出的理想社会?答:(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