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有效听课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大力倡导校本教研的今天,通过听课研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会不会听课、能不能听好课、怎样去听课关系到听课的质量和能否达到听课的目的,关系到教学常规能否正常开展,怎样才能通过听课提高自己呢?我们先来了解有关听课的含义和意义。一、什么是听课听课是教师凭借眼、耳、手等自身的感官及有关的辅助工具,从课堂情景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再通过思维的活动,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一种学习、评价及研究的教育教学方法。听课是一种技能和方法,听课者一方面应具备一定的教学修养和经验,另一方面应掌握一定的听课技术要领,需要以原有教育思想和类型经验参与为基础以看、听、想、记和谈多种听课活动协调为保证。听课不是目的,是手段,是教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促进教师自我反思的重要途径。听课是教师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也是教师之间心灵的沟通,更是教师之间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的创新建构与组合。对于教师来讲,听课应该是一种很直观的学习过程;对于同备课组内的教师之间的听课,它又是教师备课的延续和补充,是教师快速成长、快速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一条捷径。二、听课的基本流程根据听课的最终目的,可确定听课行为的模式是:困惑-学习(包括听课)-实践。因此听课行为的基本流程是:听课目标—听课过程—听课反思—再实践。其中再实践是听课者的终极目标。听课目标:由困惑设定目标,就是根据自己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自己听课的目标。听课过程:参加听课活动。听课反思:可以是边听边反思,也可以是听完后再回顾反思。再实践:将听课反思学习到的好的方法方式、教学理念思想等付诸行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三、听课听什么怎样听听课听门道,我们在听课的时候我们听什么呢?(一)看教师的“六个问题”,即:1、组织能力: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语言的组织、教学活动的组织核心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其中:教学内容的组织:包括教学内容的重组即教材的处理、重点难点的把握、承前启后、深浅的处理、呈现的形式等;教学语言的组织:包括语言表达是否流畅、语言表达是否易懂、语言表达是否有激情带鼓励性趣味性启发性等等;教学活动的组织:包括各教学环节的落实情况、师生活动的安排是否科学、活动的形式、教具的使用等;2、调控能力:看教师能否根据课堂教学进展情况与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教学环节,保证课堂教学任务顺利完成;3、教学机智:观察教师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能力,是否能灵活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果断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激活课堂教学;4、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是否科学、简洁但有条理、书写是否规范、重点是否突出(不同色笔的使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记忆等;5、练习设计:看教师能否依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具有弹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练习题,达到巩固新知、拓展提高的目的,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6、目标落实:看教师一节课下来是否落实了课程的三维目标,如何落实。(二)看学生的“五种状态”:1、参与状态:看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参与的面有多大;2、交往状态:看课堂上是否有多项信息联系与反馈、人际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交往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技能怎样;3、思维状态:看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看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探究问题是否积极主动,是否具有独创性;4、情感状态: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能否自我调控学习情绪。5、反馈达标的状态。看看学生对当堂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情况,包括练习的完成情况、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况等。(三)听者要做到听、看、想、记协调并进有的教师听课时只顾埋头做记录,真正用心听、仔细揣摩教者教学意图的时间不多,课听完后,留下了密密麻麻的记录,头脑中却是一片空白。因此听课要以仔细观察和认真倾听为主,做到边看、边听、边思考,然后再有选择的进行记录,取其精华,记下有价值的互动过程(片段),汲取好的教法,学习好的教学思路。听课时还要做到前瞻性与对照性兼顾。前瞻性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