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老师讲脾生湿+脾虚湿盛和湿热有什么区别+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湿病的病机+如何理解中医所说的湿+湿热体质的表现大千老师讲脾生湿+脾虚湿盛和湿热有什么区别+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湿病的病机+如何理解中医所说的湿?+湿热体质的表现2012-11-1209:26:00|分类:默认分类|举报|字号订阅大千老师讲脾生湿转载自山上月关于脾生湿,何为湿,何为正常的湿气,正常的湿是一种什么样的湿,它有什么特性?何为不正常的湿?大千老师在讲内经的《阴阳应象大论》中给出了详细了解答,故把该部分内容摘取过来,与大家分享,希望对此有疑惑的朋友们有所帮助。所谓的中央生湿,这个湿我们学中医都知道风寒暑湿燥火,这都再熟悉不过了,我好像看过教材关于湿的一些解释,忘了是怎么解释的,大家说一下教材怎么解释的,大家打一下吧,我再从气团的角度讲一下湿的概念。热好理解,就是发热嘛,风也好理解,就是吹拂的状态。湿怎么理解呢,湿有生理的湿和病理的湿两种,体内要有湿,如果没有湿那就燥化了,对身体也不好,如果病理的湿就是气机凝滞,也不好,如果大家没人打字,我就从气团的角度来解释一下;所谓湿,它指的就是一团缓和之气,我们知道脾是生湿的,升清降浊嘛,也可以理解成空气中湿润的环境,如果说完全燥的话就没有生机了,所以对于湿,可以理解成缓和流畅湿润的生机之湿,这就是生理的湿或者叫五行之湿或正湿,而不是寒暑燥湿风火之湿,正湿是缓和流畅而又有生机的,这个非常重要。缓和代表湿的第一属性,它不急不烈,没有偏激而是缓缓和和的。咱们知道脾主湿,也就是说的脾的缓和之气,所以说脾病无急症嘛,《伤寒论》上也有嘛,太阴病都不是非常急性的,因为太阴脾脏禀的就是缓和之气,它和肝气是相对应的,肝气是急的,急劲之气,急而强劲,脾始终是缓和之气,所以能徐徐的导清气上蒸,即便是脾虚导致的慢惊风那么也是慢惊风,它也不是急惊风,急惊风一般是肝气劲急之气导致的,这是湿气的第一要义,湿着缓也,这个大家一定要深刻的印在脑子里,不然的话后面的关于脾证没办法进行了。你看我们说一个人的脾气好,不急不燥,稳稳当当,这是脾气好的表现。反之说的脾气急,那么不是脾气急,而是肝气急,是因为脾气虚而肝气急,是脾虚而肝旺的表现,还有凡是脾气缓和的人一般都可以做到心宽体胖,因为急是筋,缓是肉。如果说这人一身懒肉就是这人脾过于缓,没有急气跟着,浑身就是懒肉,我们没有说“懒骨、懒筋”的,所以说大家可以好好理解,脾气是宽厚的、缓和的,代表稳定的。大河缓缓的流动不像小溪一样哗啦啦的,这就是缓和而稳定,这个气缓下来之后啊,他就没有太多的变化,所以说要持之以恒做一件事必须脾气好,这是一个大的前提,脾气不好很多事情没有办法来做,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嘛。凡是做大事都要历经坎坷磨难的,持之以恒,如果没有脾气的缓和稳重之气,那很难想象的,这就是说脾气是湿气的代表,这个湿就是缓和。我们看一下,中医基础上是这样说的:湿性重浊,重着沉重、重着之意,为水类,所以湿邪致病都有沉重重着的感觉,像头身的沉重,周身困重,四肢酸沉,这说的是狭义的湿,病理的湿,不是生理上的湿,或是正湿。我们在读《黄帝内经》和五脏辩证的时候就对湿缺乏正面的了解,所以中医对关于这个湿啊,他这个说法有失妥当,其它的都一样。比如说不能正确的理解湿的概念,那么变化成病理的湿或者是不足或者是亢进,都不好理解,这也就是我们学习气道可以全面把握中医的一个方面。湿的第二要义就是流畅、流动。如果仅仅是缓和那么水滞不行了,则容易生腐,这不符合正湿之气的本意,正湿之气的本意是在缓和稳重的基础上其中必虚流畅,流畅才有生机嘛,这也就是体现五行中央土气的决定的作用,土气不可无,就像脉细无胃气则死一样,在整个的五行当中起到关键的稳定的和运转生机的作用,所以说胃降而脾升,在脾升胃降的过程当中整个的生机流转,生命流畅的进行,所以说这是湿气的第二要义,就是流畅和充满生机。我们见过很多人,他们吃的也不错,家庭条件也好,有缓和的气但是没有流畅的气,这叫湿气中阻,像一滩死水一样不能畅游了,这就是病理的湿气。这个还不仅仅是水湿之...